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妇产医学部为一名腹膜后肿瘤患者成功实施微创腹腔镜下肿瘤切除。
患者杨女士(化名),1个月前因下腹部及腰骶部胀痛,就诊于当地医院。在妇科超声及盆腔核磁检查提示:左侧盆壁乙状结肠后方与髂血管间可见一6+cm异常回声,初步诊断为左侧腹膜后肿瘤。据了解,杨女士早早的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2021年杨女士还因冠心病,做了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还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焦虑担忧的杨女士,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妇产医学部,妇产医学部妇科亚专科主任范文生接诊后,在详细了解杨女士的病情后,立即安排杨女士办理入院。
入院后,范文生立即召集科室人员分析讨论患者病情,详细阅片,反复推断,患者的肿瘤位置十分特殊,处于左侧乙状结肠后方与左侧髂血管之间,该处部位分布着左侧髂总动静脉、左侧髂内动静脉、左侧髂外动静脉等大血管,同时左侧输尿管也在该部位穿行,加上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合并症,又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很容易导致术中出血增多,手术风险大。
为了手术能顺利完成,范文生立即联系心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ICU、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MDT讨论,在多学科专家分析、探讨后,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腹腔镜探查术。
手术当天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范文生和团队顺利为患者实施腹腔镜探查术,手术时长仅2小时,术中患者出血量不到100ml。术后,患者在妇科护理团队精心护理下,5天后康复出院。
术后范文生主任表示此类手术往往手术难度大,其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点:1、生长于腹膜后位置深、体积大、显露困难,特别是肿瘤位于盆腔者,显露更加困难,使切除难度增加;2、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往往与腹膜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黏连,术中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3、腹膜后肿瘤部分属于交叉学科范畴,术前往往不能明确诊断,加之患者内科合并争夺,造成科室间推诿。以往,这类疾病在手术方式上选择开放手术还是腔镜微创手术尚无统一标准,而微创手术对术者的技术及多学科协作要求较高,近年来进行了包括机器人后腹膜畸胎瘤、腹腔镜后腹膜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手术切除,且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精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科学的术后管理等在内的规范化诊治流程,也意味着更多以前不能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