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一种潜藏的危险正悄然威胁着孕产妇的健康——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简称CVST)。这类疾病常因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认为普通妊娠反应,进而延误治疗。27岁的孕产妇琪琪(化名),怀孕9周时,不断出现恶心呕吐,家人误以为是正常妊娠反应;随后出现头痛、抽搐,就诊当地医院,按“子痫”治疗,效果不佳。直到琪琪出现言语不清、嗜睡等严重症状,在家人陪同下,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就诊。经核磁检查发现琪琪左侧大脑出血伴水肿,最终通过DSA确诊为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经过机械取栓、溶栓抗凝治疗,同时终止妊娠消除血栓的始动因素,才使她转危为安。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本质是颅内静脉窦内形成血栓,阻碍脑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循环,严重时可引发脑组织水肿甚至出血。对于孕产妇群体而言,其特殊的生理状态使其成为CVST的高危人群。孕期激素变化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大血栓形成风险;子宫增大使胸腹腔压力逐渐升高,阻碍血液回流;分娩时体力消耗、血管收缩及血液浓缩,以及产后感染等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患病可能。若同时伴有家族易栓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或曾服用避孕药,风险将显著提升。
CVST的症状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极易被忽视。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往往伴随恶心、呕吐,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同时可能伴有肢体无力、麻木、视力下降、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这也解释了为何琪琪的症状从轻微不适逐渐发展为偏瘫、昏迷。
在诊断方面,CVST需要综合多维度信息。头颅CT有助于初步排查,但对早期血栓的敏感性较低;头颅MRI及MRV检查凭借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清晰显示血栓和脑组织病变,成为主要诊断手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为诊断“金标准”,但因其侵入性,仅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使用。此外,D-二聚体检测可辅助排除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
一旦确诊,及时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抗凝治疗是基石,通过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防止血栓扩大;即便存在出血症状,也并非抗凝禁忌。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溶栓治疗可快速分解血栓,介入治疗(如机械取栓、静脉窦成形术)则为复杂病例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止痛、降颅内压、抗癫痫等对症支持治疗,以及产后康复训练,都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
专家提醒:孕期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产检并积极控制妊娠并发症;分娩期可根据产妇风险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或进行预防性抗凝;产后尽早下床活动,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密切观察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
静脉窦血栓虽危险,但只要孕产妇及家属提高警惕,重视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的健康管理,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每位准妈妈的健康同样需要被重视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