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鼻出血背后可能隐藏的儿童健康危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活泼好动的他们难免磕磕碰碰,偶尔出现鼻出血,不少家长往往认为是上火或不小心碰撞所致,简单处理后便不再在意。然而,当孩子频繁出现鼻出血时,家长们需高度警惕,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孩子的健康。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有发生。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并清除外来病菌,但在ITP患儿体内,免疫系统却出现“敌我不分”的情况,将对止血至关重要的血小板当作攻击目标。一旦血小板因免疫系统的错误攻击而数量急剧减少,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孩子的鼻腔黏膜脆弱,布满丰富敏感的毛细血管,干燥空气、用力揉鼻或打喷嚏等都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对于健康孩子来说,血小板能迅速聚集到出血点完成止血,如同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 。但ITP患儿由于血小板数量严重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止血。初期,鼻出血可能偶尔发生且出血量少,容易被忽视,可随着病情发展,鼻出血频率会逐渐升高,出血时间延长,止血难度也不断加大。
鼻出血只是ITP的典型预警信号之一,还有许多其他症状值得关注。孩子四肢皮肤上常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不仔细观察容易忽略;身上会突然出现无明显碰撞诱因的瘀斑;刷牙时牙龈易出血,吃苹果等稍硬食物后,食物表面会残留血迹;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排出黑色柏油样大便,这些症状都不容忽视。
那么,究竟是什么引发了ITP?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稳定性欠佳,遭遇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等外界刺激时,免疫系统易紊乱,错误攻击血小板;遗传因素在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孩子患ITP的风险会增加,不过遗传并非决定性因素;儿童时期常见的感冒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因其表面抗原与血小板某些成分相似,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时可能发生“误判”,进而攻击血小板,导致其数量减少。
当孩子频繁鼻出血或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让孩子安静坐下,身体稍向前倾,防止血液倒流引起呛咳,然后用手指捏紧鼻翼两侧,持续按压5 - 10分钟,多数轻微出血可止住。若出血不止或频繁发生,务必立即带孩子就医。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好预防,避免孩子接触感染源,流感高发季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同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并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发的鼻出血等症状看似平常,却可能严重危害孩子健康。家长需时刻关注孩子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