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三伏天来了,这份热射病防治指南请战友们收好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诗梦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7-18 16:50:25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部队官兵来说,炎炎夏日正是大练体能的好时节。三伏天训练,既能锤炼官兵适应复杂环境的战斗本领,又能砥砺不畏艰苦的战斗意志。

但是如果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训练时,缺乏科学组训和有力保障,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入伏,学会识别应对热射病,需要注意下面这些事项。

01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指机体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或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引起产热与散热失衡、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导致核心体温不可控升高(一般高于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急性热致疾病。

02

热射病分类和症状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经典型热射病

常见于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通常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可出现意识模糊、谵妄和昏迷等。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可达40~42 ℃,也有少部分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劳力型热射病

常见于健康年轻人(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后出现不适症状,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恶心、呕吐,可伴有大量出汗甚至无汗,体温迅速升高至40 ℃以上,严重者可发生谵妄、癫痫发作、晕厥甚至昏迷。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劳力型热射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但也有在低温环境下发生的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中修正了热射病的诊断标准。

指南中明确说明,只要有“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和“高强度运动”中的任意一条,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核心体温超过40℃、两个以上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心、肝、肾、横纹肌、胃肠、肺等)、严重凝血障碍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即可诊断为热射病。

03

应对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我们要做到“降温第一”,应第一时间将患者移动到凉快的地方,并采取措施降温。

现场救治6步法是指在发病现场对热射病患者进行“脱、泡、测、补、通、静”的抢救措施,即脱离热环境、冷水浸泡、测生命体征、补液治疗、改善通气和镇静防抽搐。

脱:立即脱离热环境

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参训者立即停止训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时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环境,建议室温调至16.0℃~20.0℃。

泡:快速有效降温

经典型热射病救治的现场降温目标是在发病10 min内启动降温,发病30min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0 ℃,发病2小时内降至<38.5 ℃。目前能够达到降温要求的最好方式是冰水浸泡或冷水浸泡。具体实施方法可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油布、水池)将患者躯干浸泡在冷水(2.0~20.0 ℃)中。若无冷水条件时可用室温水(如26.0 ℃)。因患者可能存在意识障碍,故在浸泡过程中需保护其呼吸道,防止淹溺和误吸。冷水浸泡降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寒战、躁动等,多在9~10分钟后出现。

测:准确测量体温

快速准确测量核心体温是准确评估病情和指导有效降温的前提。通常使用直肠温度(肛温)来反映核心体温,可弯曲式直肠温度计插入深度至少为15cm。无法测量肛温时,也可使用耳蜗温度代替。腋窝温度受环境和降温措施的影响大,故腋温不高时不能排除热射病的可能,应在10 min后至少复测一次体温。有条件者可持续监测体温。现场如无监测体温的条件,可触摸患者体表估测温度并尽快开始降温,决不能因为测量温度而延误降温。

补:快速补液

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首选外周较粗的静脉,建议建立外周双通路,优选套管针而非钢针,因后者不易固定。如有条件也可建立骨髓腔液体通路。输注液体首选含钠液体(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通常在现场第1小时输液总量1500~2000ml。如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善,尿量达到100~200ml/h时,应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入过多液体。同时应避免早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因其易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加重神经损伤。

通:管理气道

应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禁止喂水。如已发生呕吐,应尽快清理口腔分泌物。如现场条件允许,可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首选鼻导管吸氧方式,维持SpO2≥90%。若鼻导管吸氧未能达标,应给予面罩吸氧,仍不能达标者可进行气管插管。

静:控制抽搐

抽搐、躁动不仅会干扰降温治疗,还可使产热及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如患者反复或持续出现抽搐、躁动,可静脉注射地西泮10~20mg,在2~3 min内推完,静脉注射困难时也可肌内注射。首次用药后如抽搐不能控制,可在20 min后再次静脉注射10mg。抽搐控制不理想时,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8 mg/kg肌内注射。

04

如何预防热射病发生

预防8措施包括热习服、不带病、预降温、补水盐、备“三宝”、配设备、不熬夜和盯重点。

热习服是通过反复热刺激的方法提高热耐力。官兵进行热习服时,要在热适应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如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热习服时间一般需要10~14天。热习服达标后,发生中暑的几率会明显降低。

官兵在训练前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保证充足睡眠,训练过程中适度补水补盐。

卫生人员在组训前要备好降温装备和防暑监测“三宝”,即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关注重点人群,主要包括新兵、长期不锻炼人员、长期不在热环境下训练人员、未进行热习服训练人员、脱离热环境2周再次训练人员。

预警4信号就是要及时发现有“烫、晃、晕、乱”表现的人员,防止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希望每位战友都能在炎热的夏季里

保持清凉,安全度夏

(资料来源:解放军报、《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中国军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