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四看”法排查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许娟 刘丽 李文超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7-22 09:35:34

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7月17日消息,该院近日接诊了一名2岁的宝宝,因家长忽视早期臀纹不对称,直到学步出现明显跛行才就医,最终被确诊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不得不接受复杂手术和长期康复训练。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这种疾病早期症状隐匿,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导致终身跛行、慢性疼痛,引发早发性骨关节炎。

髋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犹如一座精密的“小房子”:由骨盆侧碗状凹陷的“房顶”(髋臼)和大腿骨上端球形的“柱子”(股骨头)构成稳定的球窝结构。然而,患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宝宝的这座“房子”,会在发育中出现缺陷:轻度时髋臼变浅,无法完全包裹股骨头;中度时股骨头部分脱出;重度则完全脱离髋臼。

因此,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家长可通过“四看”自查法捕捉早期信号:

一看腿纹,让宝宝俯卧,观察大腿后侧、臀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若出现数量、位置或深浅差异需警惕;

二看开合,宝宝仰卧时,轻柔下压双膝呈“青蛙腿”姿势,若一侧外展受限或角度差超20°需关注;

三看蹬腿,宝宝仰卧屈膝90°时,留意双膝高度及活动时有无“咔哒”弹响;

四看步态,学步期注意是否出现跛行、鸭步或脊柱畸形。

需注意,约20%正常婴儿也可能腿纹不对称,需由医生综合判断。临床数据显示,具有家族遗传史、臀位出生、使用“蜡烛包”等高危因素的宝宝更易患病。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对100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分析显示,其中68%存在至少一项高危因素。这提示家长,即便未发现孩子的外观异常,只要具有高危因素就应加强筛查。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0~6个月是黄金治疗期,此时宝宝软骨多、关节柔韧,采用Pavlik吊带(用于治疗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医疗支具)轻柔固定,可有效帮助股骨头复位。曾有一名在该中心就诊的3月龄患儿,经3个月吊带治疗后,髋关节超声检查恢复正常。6~18个月进入关键期,骨骼逐渐硬化,常需麻醉下手法复位配合“髋人字石膏”固定3~6个月。而18个月以上的严重病例,则可能面临截骨手术等复杂治疗,不仅费用高、风险大,还可能遗留关节功能障碍。

除规范治疗外,日常护理同样关键。家长应摒弃限制双腿活动的“蜡烛包”,让宝宝保持自然屈曲外展的“青蛙腿”姿势;选择能让双腿呈“M”形的背带和安全座椅;鼓励“青蛙趴”促进关节活动;纠正“W”形坐姿,采用盘腿坐或前伸坐姿;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超声或X光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