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科学用空调,安稳度三伏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玉红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7-22 16:21:26

进入三伏天,全国多地开启“蒸烤模式”,空调成了不可或缺的消暑利器。然而,每年这个时候,医院里因空调使用不当引发的“空调病”患者都会明显增多——有人头痛鼻塞,有人关节酸痛,还有人出现肠胃不适。其实,空调用对了是“续命神器”,用错了可能变成“健康隐患”。

“把空调开低点,再低点!”这是很多人高温天的本能反应,但过度贪凉反而会适得其反。市民陈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逛商场,孩子在20℃的空调环境里玩了2小时,出来后立刻发起高烧。医生诊断为“温差应激反应”,因为室外温度39℃,一冷一热导致免疫力骤降。科学设定温度的原则是室内外温差建议控制在5-8℃,比如室外38℃时,室内调至30-32℃更合理,待身体适应后再慢慢调低至26-28℃。夜间睡眠时,可开启空调的“睡眠模式”,让温度在深夜自动升高1-2℃,避免凌晨因气温过低受凉。对于老人和儿童,建议温度再提高1-2℃,并在床边备一条薄毯,防止踢被后着凉。值得注意的是,空调显示屏上的温度只是参考值,实际体感温度受湿度影响更大。三伏天湿度常达70%以上,即使把温度调至26℃,仍可能觉得闷热。这时可配合风扇使用,让冷空气循环流动,体感会凉爽很多,还能减少空调负荷。

“空调好久没洗,吹出来的风有股怪味”,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却被多数人忽视。退休教师刘大爷最近总觉得喉咙痒、打喷嚏,起初以为是感冒,直到清洗空调滤网时,发现上面布满灰尘、霉菌和螨虫尸体,才找到病因。医生告诉他,这些污染物被吸入呼吸道,很容易引发过敏和呼吸道感染。清洁空调有几个关键点,滤网需每2周用清水冲洗一次,顽固污渍可用软毛刷蘸中性洗涤剂刷洗,晾干后再装回;蒸发器要每月用空调专用清洁剂喷洒一次,杀死深层霉菌,尤其在潮湿的三伏天,霉菌繁殖速度是平时的3倍;出风口和外壳则每周用湿抹布擦拭,防止灰尘堆积。风向调节同样重要。白领小张喜欢把空调风口对着自己吹,觉得这样最凉快,结果某天早上醒来发现右侧面部麻木,嘴歪眼斜,被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罪魁祸首就是冷风长时间直吹面部。正确的做法是:制冷时风口向上,让冷空气自然下沉,均匀覆盖整个房间;制热时风口向下,避免热气积聚在天花板。如果觉得某一区域温度不够,可配合风扇引导气流,切勿让风口直吹身体,尤其是头部、关节等部位。

“开空调时门窗紧闭才凉快”,这是普遍认知,但长时间密闭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从事IT行业的王先生一家,暑假里几乎24小时开着空调,结果孩子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检测发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标3倍。医生解释,密闭环境中,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皮屑和家具释放的甲醛不断积累,会引发“空调房综合征”。科学使用空调在时间安排上有讲究,连续开空调不超过4小时,就应开窗通风15-20分钟,让新鲜空气流通,通风时可关闭空调,避免冷空气流失,待室温回升后再重新开启;夜间使用时,可在凌晨3-4点左右开一次小窗,此时室外温度较低,空气相对清新,既能换风又不会让室温大幅波动;上班族离家前,可将空调调至28℃节能模式,既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回家后再调低也更快,比完全关闭更省电。很多人担心“频繁开关空调费电”,其实这是误区。空调启动时压缩机需要高频运转,耗电量是正常运行时的3倍。比如每天需要使用8小时,持续开着比断断续续开关更省电,还能减少压缩机损耗,延长空调寿命。

不同人群对温度的耐受度不同,盲目照搬“标准模式”可能危害健康。糖尿病患者李阿姨就因空调温度过低,导致下肢血管收缩,诱发了糖尿病足。医生提醒,特殊人群使用空调需特别注意。老年人新陈代谢慢,血液循环差,温度建议设为28-30℃,穿长袖棉质衣物,重点保护颈肩、膝盖等部位,避免关节受凉引发疼痛;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温度以27-29℃为宜,可在婴儿床上方挂一个小温度计,同时避免空调风口正对婴儿床,最好在房间另一侧安装空调;高血压、关节炎、哮喘等慢性病患者,温度不宜低于28℃,使用时可在室内放一盆水,保持湿度在50%左右,缓解干燥对呼吸道和关节的刺激。

三伏天用空调,核心是“按需调节”,而非死守固定模式。记住温度不贪低、风向不对人、清洁要及时、通风不可少这几个原则,既能享受清凉,又能守护健康,安稳度过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毕竟,舒适的夏日生活,从来不是和高温“硬刚”,而是用科学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