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将归去冬又至
寒色不遮万山翠”
11月7日
我们迎来2025年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
冬临寒气生,冬训正当时
冬季训练时如何提升训练效果
又如何预防训练损伤的发生呢
跟随小茵一起来看看吧!

战友们在冬季开展训练,不仅能提升耐寒能力与代谢水平,还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心理韧性。不过秋冬之交气温偏低,如果训练时防护不当,很容易引发训练伤。战友们应该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冬季训练呢?小茵为大家筹备了干货满满的训练秘籍,一起来了解吧!
一、“冬训”有哪些益处?
1. 提高免疫力和抗寒能力
冬季机体易受到寒冷刺激,免疫系统相对薄弱。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
2. 改善心理状态
寒冷环境会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使战友们的心情更加愉悦,还可消除工作后的疲劳感。
3. 增强心肺功能
寒冷的空气使人体更容易感到呼吸急促、气短。通过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寒冷环境。

4. 促进钙吸收
冬季天气阴冷,日照时间短,适当的享受阳光浴,可促进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
5. 提高血管调节能力
冬季的低温环境将对机体血液循环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在充分热身和合理的训练安排下,机体在寒冷环境中能够逐步提高血管的舒缩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能水平。
二、如何科学开展冬季体能训练?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会出现肌肉紧缩、关节僵硬、机能下降等情况。如果训练方法不科学,较容易引发训练损伤。建议战友们在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做好热身准备
充分热身有助于提升体温和促进血液循环,激活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使身体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受伤。训练前的热身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出汗。
2. 控制训练强度
战友们在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训练强度。建议在训练初期,以有氧运动和耐力训练为主;训练中期可以安排速度、耐力及负重等训练;训练后期可以增加一些功能性训练,强化训练效果。

3. 穿着适宜衣物
冬训时穿着适宜的衣服,可以有效减少体温流失。在运动过程中要遵循逐层脱衣的原则,先穿着大衣、作训服等保暖衣物提高体温;随着准备活动和训练前准备的运动强度增加,可脱去外衣,避免其吸汗受潮;运动完成后,应通过降低运动强度适当降低体温后,再逐层穿上干爽的衣物或进入温暖的室内休息。官兵在极寒环境下训练时,还要充分保护好身体暴露部位,如佩戴手套、棉帽等。

三、如何有效应对冬训中的训练伤?
寒冷天气下训练,战友们易受的训练伤主要有急性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器官损伤。其中,前两种类型的损伤最易发生,小茵为战友们准备了应对措施,快来一起学习吧!
(一)急性软组织损伤
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我们通常可以采取“PRICE”原则在受伤后的黄金48小时内自我处理。即:
1.保护(Protect):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使用护具、夹板、绷带、拐杖等来固定和支撑受伤部位。
2.休息(Rest):休息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长时间的完全休息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因此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应尽早开始轻微活动。
3.冰敷(Ice):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持续至肿胀缓解。
4.加压(Compression):尽早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大家注意不要绑得太紧,否则会影响患侧足部的血液供应。
5.抬高(Elevation):保持患侧足部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回流,以进一步缓解肿胀。

(二)骨与关节损伤
冬季气温较低,血液循环减慢,如果运动强度过大,很容易骨与关节损伤,如急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关节扭伤、关节脱位等。
如果不慎骨折,首先要保持受伤部位的固定,避免移动,可以使用夹板、树枝等临时固定材料,将骨折处固定在相对稳定的位置。如果是开放性骨折,要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进行简单的止血包扎,并尽快送往医院。
如果是关节损伤,应立即停止活动,固定受伤部位,但要避免自行复位,可以冷敷减轻肿胀,并及时就医。
四、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运动营养更推荐以“食物优先”的方式而非营养制剂进行补充,即在正常的饮食模式下食用天然食物,以满足膳食营养和训练恢复的需求。大家可以学习参考《军人营养膳食指导手册》科学制订食谱,为冬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增能量,重碳水,保证充足热量
确保每餐主食供应充足,战友们可根据训练情况酌情增加。
2. 补蛋白,优脂肪,增强耐寒体力
保证每日足量的肉类、禽类、鱼类、蛋类和豆制品摄入,适量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和坚果的摄入,有助于身体持续抗寒。
3. 驱严寒,保水分,强调热食热水
寒冷环境下易出现隐性脱水,这时不仅要补充水分,还要注意保持体温,预防肠胃不适。

科学组训
严防意外发生
愿战友们能够
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精神
驰骋冬季练兵场!
策划:贾鸿熠 朱甜
漫画:王楷莹 韩金多
文字:章辉阳 魏梓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