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败北催生思想蜕变战地大讨论成反败为胜转折点

——空军导弹某营结合战斗“败北”经历畅谈军人样子见闻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空军作者:李开强 张 雷责任编辑:全云
2015-06-25 02:49
出鞘-李龙摄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军人的样子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取决于跌入低谷之后的反弹力,始终抱有必胜的信念,才是军人应有的好样子。”

盛夏,西北大漠硝烟四起,随着“红蓝”双方体系对抗大幕的拉开,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作战悄然打响。第一演习日,担负“蓝方”要地防空任务的空军混成某师导弹某营,在抗击“敌机”时,被另一架“敌机”锁定,并发射反辐射导弹,致使该营战损。

消息传来,官兵们就像吃饭嚼到了沙子——吐不出咽不下,失落情绪蔓延开来,一个个都蔫儿了。营教导员王江宾因势利导,结合战前动员,在野战帐篷搭建教育课堂,一场“新一代革命军人好样子”大讨论由此展开。

“兄弟们,平时多暴露问题,战时才能少流血。虽然吃了败仗,可不能一蹶不振,首先得找准原因教训,军人就该有军人的样子!”一开场,王教导员的几句话说得官兵眼神都亮亮的。

“是啊!想想接换新装这几年,我们检验性实弹打靶连创航路捷径最大、目标高度最低等3项第一,首次参加体系对抗便破了纪录,去年执行某重大课题演练首发命中、两发全中,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先进营党委……”营长张子壮从野战书柜翻出去年大漠凯旋时全营官兵的合影给大家看。

“我们不能背着过去的荣誉止步不前,更不能倒在失败的低谷爬不起来,都说我们敢打敢拼、善打硬仗,我觉得军人字典里,‘血性’一词的解释应该是永不言败的勇气和韧性。”雷达连连长杨帆说。听到营战损、下一演习日退出的消息,很多官兵都垂头丧气,杨帆却带着连队战勤人员对着抗击视频看了一个晚上,通过复盘分析,梳理出十多条具体问题。

“我觉得挺惭愧,被突了后,我第一感受就是太没面子了,没有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看着连长杨帆布满血丝的眼睛,跟踪员郝洋洋说,军人的样子是在挫折面前总结教训、反思雄起、血战到底。

“几十年前,我们地空导弹兵的老前辈,五下江南,六进西北,拖着导弹打游击,与敌人斗智斗勇,历经挫折也吃过败仗,但最终把U-2赶出祖国领空。”截获专业技师张中原讲起了一段大家熟知的历史,他觉得输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能输掉“气”,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打一仗进一步。

聆听提振兵心士气的大讨论,博士工程师马志强说,“手握信息化防空利器,新的战场上没有刺刀见红,但拼刺刀的精神不能丢。与敌机相互锁定,敢不敢果断发射,敢不敢临危将抗击进行到底,考验的就是血性!”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讨论推向高潮。官兵们认识到,操纵信息化装备,更要有血性,这种血性不是简单的猛冲猛打,而是建立在对战争、对对手、对体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必胜信心,是机智灵活、英勇果敢的综合体现,是总结反思、血战到底的气魄。

“伪装防护我们不仅要形似更神似,我有办法让假天线不仅能转动还带辐射”“对付反辐射导弹,并不是没有办法,我们正在摸索新战法……”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不仅拨开了官兵认识上的迷雾,更让他们完成了思想上的“蛰伏”,一个个“短板”得以补齐,一个个“瓶颈”得以突破,一股求实求战的热血在课堂上涌动。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仅仅靠纪律、制度、规范、条令和组织,并不能使军队产生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只有两个来源:胜利和苦难。唯有这两个因素,才能让军人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对该营官兵来说,这次“败北”无疑催生了一场对血性认识的思想蜕变。

血性再次迸发战力,后续演习该营越打越精、越战越勇,不仅在多批目标中识别出担负重要目标空袭任务的某重型轰炸机,将其成功打掉,扭转战局;还灵活机动、连战连捷,先后打掉红方战机14架次,在蓝方地面防空部队中战果第一,其主创战法荣获导演部战法创新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