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这个读书日,儿子写了一篇作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我看。看了很是欣慰,小小年纪,他知道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连贯起来思考。
我对儿子说,咱们农家子弟,就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立身、创业、发展。但是,读书要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当书呆子。
说起“注重思考”的话题,我拿给儿子一本2005年底写的读书笔记《思考就是力量,思考就是财富》。那时,儿子刚满一周岁,我在上海读书。
记得有一次,我到学院图书馆的社科书库里去借书。一到书库,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书,就抱了一大摞出来。图书管理员对我说,研究生一次可以借8本,而你不是研究生,只能借4本。我解释说,我不懂你们这里的规矩,能不能照顾一下,多借几本给我看,管理员仍然没有同意。我只好对她说,那我过两天再来换其它的书吧!就这样,我一直轮流借阅完那些“宝书”。
那时,我虽然已是正营职干部,但月工资只有1600元。一个月靠1600元在北京生活,还要抚养年幼的儿子,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生活再艰难,有两件事我从不吝啬:一是给儿子买奶粉,二是买书。那年国庆节回北京时,听说李瑞环同志所著《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公开发行,我骑自行车跑了好几个书店才买到一套,还特意要了精装本,花了96元钱。回到家,妻子对我说,这都够给儿子买一桶好的奶粉了!我对她说,奶粉要买好的,书也要买好的,这钱花得值!
在上海读的书,有一本是拿破仑·希尔所著,在他的成功哲学中告诉我们,人类最大的天赋就是思考的能力,只有思考才是构建成功最真实的劳动,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我写的读书笔记《思考就是力量,思考就是财富》,深受他的影响。
我的读书笔记中,记述了“为什么要思考”、“思考的空间有多大”、“可以怎样去思考”等问题,提出了“思考的6个有利于”和“思考的11种方法”。
李瑞环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工作要艰苦,思想更要艰苦。思想的艰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才是最重要的、最困难的。蔡元培先生曾在访美时应邀发表演讲,他给在场的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会点石成金的人问他的朋友最想得到什么,那人回答说,最想得到他那根能让石头成金的手指头。蔡元培先生讲故事的意图是说:读书治学,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只有掌握思考方法,遇事才能不为所难。
对于“思考”这两个字,古今中外曾有不少定义和论述,我的读书笔记中收录了7点:
1.辞典中的解释: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2.古人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中国学者的论述:一个对自己、对工作负责的人,是一刻也不能停止思考的。
4.外国学者的论述:思考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效的劳动,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
5.外国富商的论述:财富是思考能力的结果,赚大钱的人与你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与你的思考不同;假如你要成功致富的话,就要去花时间思考一些有效的致富策略。
6.爱因斯坦的论述: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
7.洛威尔的论述: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在我的读书笔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个观点:思考,有利于延年益寿。在上海读书那些天,我曾反复思考过“巴金现象”。巴金先生作为文坛巨匠,活了101岁,为什么?后来,我发现了一种上海学者的解释:生命在于运动,而最具价值的运动就是大脑的运动。如果你不愿意动脑筋,你就会觉得活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你的孤独、失落就会随之而来,你的青春就会很快消失。
有科学家对200名20岁到70岁的人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60岁时其思维能力仍很敏捷,而年方30就不愿多动脑的人,其脑细胞功能在急剧下降。还有科学家对16世纪以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寿命研究,这400人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平均寿命79岁以上。如瓦特83岁,巴甫洛夫79岁,罗素98岁。1940年后去世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80岁以上的就有33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在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人类的平均寿命比较短。但很多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寿命都很长,如孔子活了73岁,荀子75岁,孟子和庄子都是80多岁,墨子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