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投专家蔡条阳:
总有一股倔劲儿
■贾 昆

1个专业,16年时光,20余次重大演习,23次空投实验,2400余吨物资投下飞机,30000余人次安全伞降,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谁这么“牛”?他就是空降兵重装空投的“兵专家”蔡条阳,官兵们都亲切地叫他老蔡。
老蔡遇事爱琢磨,更有一股子不弄清楚不罢休的倔劲儿。
2010年6月,某机型第一次进行重装空投实验。任务完成后,他习惯性地检查机舱内空投设施。加长滚棒边缘两厘米处的一个黑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开锁打杆造成的,再偏离一丁点,后果不堪设想。
“开锁装置必须向加长滚棒中心位置移动15到20厘米,否则开锁打杆很容易因为打不到滚棒而不工作,这是我画的草图,请大家看看。”总结会上,老蔡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和生产厂家高度重视,经过细致论证,产品最终定型与老蔡画的草图如出一辙。
老蔡是重装空投发展的亲身经历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入伍这十几年见证了重装空投的发展壮大全过程。从刚接触重装空投时投送几十公斤的小件,到几百公斤的中件连投,再到后来几吨十余吨的重装连投……”轻型坦克、伞兵战车、突击车等重型装备同机同降,重装空投不断刷新纪录,老蔡也不断超越自我。
然而,要使重达10吨的装备安全平稳着陆绝非易事。光一具重装伞衣展开面积就比两个标准篮球场还要大,更不要说整个大件包装捆绑起来要打760多个平结、200余个部件、十余种各类棉绳了,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一次重装捆绑到凌晨2点多才结束,几个小时后就要装机空投。老蔡一丝不苟地做着装机前的最后检查。当他检查耗材使用数量时,发现少使用一根20公斤棉绳,他拒绝签下自己的名字。
“必须重来!”在重装空投场,老蔡的话向来都是权威。一步步倒推检查,最终发现在主伞封包时少用了一根棉绳,将隐患排除在装机前。此时,距离装机空投已不到两个小时。
2013年,在华北某地实施实兵对抗演习,飞机抵达演习地域上空,老蔡做好空投前的最后一次检查,系好安全带,双手紧紧握住应急捅杆,目不转睛地盯着牵引伞,准备投放。
“不好!牵引伞没有摆出机舱外!”容不得多想,老蔡果断操起应急捅杆,捅向牵引伞包,一下、两下……伞包终于脱离机舱,空投大件贴着老蔡的鼻子一闪而过,滑出机舱,顺利开伞。
“如果再迟几秒处置伞不开,就会造成几百万元的装备损毁,老蔡要是再偏向机舱中间几厘米,货台就会将他撞出机舱,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事后,机械师在回忆当天的情形时仍心有余悸。
像这样的事情,老蔡何止遇到过一次,每次他都轻描淡写:“没什么,装备没事就好。”
今年6月中旬,“运-20”开始服役,空中运输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对于重装空投人来说将迎来又一个春天。听到这个消息,老蔡比谁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