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空军:剪掉保障“尾巴”是怎样一种体验?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柳晨
2017-05-15 03:16

轻便出行的用户体验,异地部署的提质增效——

“拎包入住”:轻便出击的“爽”

3月上旬,该基地航空兵旅通电科科长、飞行员宋扬驾驶战机奔袭千里,刚降落至驻训场站,外场即展开保障:电源车、加油车为战机快速充电加油,消防车、救护车在场内随时待命。10多分钟后,战鹰“吃饱喝足”待命起飞。

驻训单位实现“拎包入住”,该场站的高效保障今非昔比。5年前,该驻场场站还是个留守场站,设备不足,保障能力弱,每年来几架小飞机,场站上下都应接不暇。

对此,该旅所属某场站四站连电源车司机张涛感受颇深。几年前旅里的一次紧急任务转场中,他开着油泵车,加上一台附油车、8辆运输车组成浩浩荡荡的保障车队,足足两天摩托化行军才到达该场站。当晚,他和另外两个单位的30多名官兵,挤在候机楼大通铺上过的夜。

“如今轻便出行的用户体验,异地部署的提质增效,背后的支撑是空军‘零伴随’保障的深化拓展。”该场站副站长秦德敏介绍说,2015年被空军确定为航空兵部队“零伴随”保障试点建设单位后,他们建起5层的综合保障楼,对场道、停机坪整体翻修,可容纳驻训部队住宿;突出装备物资器材这个“大头”,预储预置了一批通用车辆、四站装备,能满足多机种“零伴随”条件下先期作战,着力砍掉伴随保障的“大尾巴”。

“以往保障‘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人才实现一专多能、一兵多用。”场站四站连连长张波说。

目前,场站已经实现从日常保障到战斗保障、从传统保障到精准保障、从单一任务保障到多机种任务保障的跨越,实现了保障现有部队在装机型的新突破,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快一秒”的关键,在于着力“轻一克”——

“零伴随”保障催生出“加速度”

臃肿的部队打不了胜仗,这是先辈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教训。在空军战略转型的当下,只有打破与战斗力无关的“坛坛罐罐”,才能实现实战能力的升级。

在外驻训的几年中,该基地航空兵某团团长董明宝对“零伴随”保障催生出的“加速度”,有着切身感受:迅即到达、来之能战,实现随时转换战斗任务,意义重大!

2015年年初,董明宝与战友驾机组成编队,与地导某部展开突防突击对抗。本场搬家式“地转”不见了,乘坐携转机的保障人员刚一落地,战机就前后脚降落。迅即到达表明战机机动性能提高,走和打的能力明显提升。

“快一秒”的关键,在于着力“轻一克”。那年9月保障联训时,区外单位有5架战机和1架携转机在场站转场。转机部队一台保障设备都没带,该场站按要求时限完成保障,战机很快起飞投入联训。

“只要来了,就能保障。”在秦德敏看来,场站基地化保障是航空兵快速机动作战的枢纽和支撑,“零伴随”保障是通往快速机动作战的重要一步。

2016年8月,该场站受领空军某演习任务,保障3个战区空军的9种机型同场飞行。他们实行统一组织飞行保障、统一调配保障资源、统一管理人员装备、统一安排生活保障“四个统一”的多机种保障模式,采取“分批、分区、分机种”和“滚动式”保障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场站装设备进行针对性改装,规范专业岗位流程、装设备操作程序,保证了5家单位到即能训。

“零伴随”掀起了场站保障模式的一场变革。从保障小分队驻训到整团、整旅驻训,该驻场场站在“零伴随”的探索和实战中,已发展成为具备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的骨干机场。秦德敏感到,从“零伴随”到走开基地化保障路子,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体系作战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