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累能打胜仗的实力
深秋时节,大漠深处空中硝烟再起。飞行员朱会杰操作新机穿云破雾、伺机佯动,发现目标、确认目标,一个漂亮的俯冲,目标被准确摧毁……
改装新机以来,团队一切工作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官兵们始终认为,如果说新机首次“吸睛”,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那么它的真正“惊艳”,则是在“和平使命-2014”中外联演中。
那时,时任一大队中队长、飞行员张永茂等4名官兵,排除各种干扰,操作新机一路奔袭、侦察、锁定,打出了实弹打靶“4发4中”的好成绩。
这“一剑封喉”的实力,来自千锤百炼的积累。一路西行,让这支逐渐成长起来的团队,每前行一步,都与空军持续推进实战化训练“同频共振”。
该团组建不到半年,就接到执行演习任务的命令。有人一时不知所措,有人连声说“想不到,还没准备好”。
“战争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爆发。”团队组建起一支骨干力量,迎难而上。
那次任务,飞行员和机务官兵全程跟班见学,情报人员对着侦察画面,一秒一秒判读、一帧一帧剪辑,不仅圆满完成侦察任务,还给工厂提出多个装备修正意见。
打胜仗的本领,靠一招一式苦练,更靠一点一滴积累。
从南部海域到西部边陲,从分队参演到全团上阵,官兵在一次次实战演练中,积累能打胜仗的底气。几年前的一次海训,由于海面起伏,移动标靶漂浮不定,加之波浪反光,荧屏反复出现“目标黑化”……新问题接踵而至,参训官兵把训练场当成了战场。
飞行一次、复盘一次、研究一次,官兵们最终梳理出新机海上训练的首套资料。
近期的一组飞行记录显示:连续12天飞行9个场次,每天4时50分起床,20时左右飞行结束退场……复杂地形、恶劣气象、故障设置等课目交替进行,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官兵们收获了丰厚的果实。
训练贴近实战,梦想才能照进现实。部队20余次参加重大任务,初步具备了新机在高山、海洋、大漠等多样化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曾因部队移防,多次推迟婚期的副大队长谭岗说:“跟随部队追逐梦想、一路成长、收获殊荣,唱出改革强军路上的‘筑梦之歌’,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无人机战斗员的最大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