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蓝天工匠练就“微米级”触觉 方寸之间把握毫厘精度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杜毅 鄢杰责任编辑:柳晨
2018-04-13 04:03

在徒弟心中,黄强是一座山,在任何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都是可以靠得住的大山。之所以在徒弟心里,黄强的形象如此高大,靠的不只是一份份荣誉,还有他那一手绝活——独立完成某型飞机发动机主燃油泵调节器全套装配。黄强的绝活有何魅力?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黄强:方寸之间把握毫厘精度

■杜毅 鄢杰

人物小传:黄强,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厂主燃油泵调节器修理工、高级技师。曾获空军装备部修理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工厂某新型发动机试修一等功臣等多项荣誉称号。2017年,首届“金牌蓝天工匠”获得者。

在徒弟心中,黄强是一座山,在任何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都是可以靠得住的大山。

之所以在徒弟心里,黄强的形象如此高大,靠的不只是一份份荣誉,还有他那一手绝活——独立完成某型飞机发动机主燃油泵调节器全套装配。主燃油泵调节器是发动机的核心控制件,被称为发动机的“心脏”,精密度和复杂度超过钟表装配。

在5719厂的荣誉室,一本泛黄的《大修指南》吸引了笔者的注意,每一页纸上都记满了公式和术语。这些依然清晰的笔迹,仿佛向人们讲述黄强当年的故事……

1976年,年仅17岁的黄强来到5719厂,成为一名航修人。“既然做工匠,就要沉下心,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父亲的话,不断鞭策黄强在航修生涯砥砺奋进。进厂没多久,勤奋好学的黄强就成为技能骨干。

上世纪90年代,空军引进某型航空发动机,5719厂着手准备试修工作,黄强成为第一批前往国外发动机修理厂学习主燃油泵调节器装配技术的工匠。

这款主燃油泵调节器被誉为人类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巅峰之作,从着手设计到研制成功,国外发动机制造厂用了整整十年。每台产品需要3名工人装配,学习过程就要2年。黄强却要在2个月内学会全套装配技术,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身为一名中国航修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完成任务!”黄强暗下决心,要为国争口气。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如此骨感。第一天,黄强就被泼了一盆冷水。那天,黄强跟着洋师傅学操作,总是跟不上节奏,一会儿拿错零件,一会儿装错位置,急得他满头大汗,一天下来,毫无进展。外国师傅看着黄强手忙脚乱的样子,笑着说:“这么复杂的装配,你肯定学不会。”

“我不仅要学好,还要超过你!”面对洋师傅的不屑,黄强并没有放弃。从零开始,黄强记下一个个零件的名称,描摹一件件工装夹具,反复模拟装配手法。主燃油泵调节器由3000多个零件组成,最小的零件比米粒还小,零件间的最小间隙仅为0.004毫米,对装配精度和质量要求极为苛刻。任何一个零件装配出错,混入一点细小杂质,都可能导致发动机出现故障,引发严重飞行事故。为了把所有步骤熟稔于心,黄强对照《大修指南》,一次次在报废产品上磨练装配手感,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

3个月后,黄强试着装配,放垫圈、安螺母、打保险……3000多个零件在他手中逐渐组合成一个整体。检查一遍,竟然一个没错,一旁的洋师傅感到不可思议。

颁发装配操作合格证书那天,该国制造厂领导拍着黄强的肩膀说:“现在只有你能独立完成这款主燃油泵调节器全部装配工序,了不起!”这个评价来得太不容易,回想起这段往事,黄强依然激动不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