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湖北省军区某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今年86岁,她曾经是一名军医,也是新中国早期的女空降兵之一。退休以来,她不懈钻研,成功研制出多项与空降兵装具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国家专利。2018年9月,她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和科研成果奖励所得共1000万元,无私捐赠给家乡——黑龙江木兰县的教育公益事业,体现了一位老兵的高尚品德和奉献情怀。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 85岁的马旭身穿蓝色迷彩出场。老人举起右手敬军礼时,目光坚定,表情刚毅,一如她捐出多年积蓄的选择。马旭说,捐款1000万,只为心底的一个愿望。
“我想把积蓄捐献给我家乡的贫困孩子们,希望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知识才有财富,有了财富更有知识,它是个良性循环。”
1933年3月,马旭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15岁那年,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她穿上军装,成为了一名医务兵。空降兵部队组建后,已经担任军医的马旭发现,经常有空降兵因为落地不稳,导致脚踝和腰部受伤,为了及时诊治受伤的官兵,她有了一个想法:学跳伞。
“我必须同官兵们一样,他们会跳伞,我也会跳伞,这样我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军医的作用。如果有军医跟着他们,这样他们心里就有底了,我受伤了也不要紧,有医生跟着我呢!”
当时,马旭的身高、体重都没有达到训练大纲的要求,此前也没有女空降兵的先例,部队领导几经考虑,婉拒了她。执着的马旭没有放弃,而是在宿舍旁挖了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填上沙子,拼搭起自制跳伞练习台,
“开始把桌子当平台,顶上放一把椅子,后来试跳后我觉得这不行,我还要更真实、略高一些的,这样我才能达到标准。就将两个桌子摞起来往下跳,我每次下班以后练习跳,跳500次。”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最终,在考核现场,马旭凭借规范的动作成为新中国早期女空降兵之一。此后的20年间,马旭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壑丛林,大漠戈壁和皑皑雪原。
离休之后,马旭和丈夫颜学庸专注于医学科研,取得高原跳伞供养背心、充气护踝等专利成果,填补了空降兵装具的多项空白。平时,为了攒钱做公益,马旭尽管有固定的退休金和专利费,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在她的住所,墙皮已经剥落,最贵的家具是为搞科研专门做的书柜,而她脚上穿的还是从地摊上买来的鞋子。
“我这鞋,穿好些年了,我已经买了粘胶,等天气好了,再洗洗晒晒,再粘,还能穿,我不能说我现在有条件了就穿花红草绿,吃山珍海味的,人翻身不能忘本,我不能忘记家乡的兄弟姊妹们。”
2019年4月8日,马旭和丈夫再次来到银行,将刚到期的700万元定期存款全部汇出,加上此前捐出的300万,马旭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我得报恩,家乡人送我参了军,如果不参军可能我早饿死了,我还能成为革命军人,还能成为有利于人民的人吗?”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