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生日那天,我随两名记者,告别酷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驶向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探寻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高原分队官兵苦中作乐的“云端”生活,感受康西瓦传人戍守祖国空天的家国情怀。
7月的喀喇昆仑山脉,仍然银装素裹、寒气袭人。走过深山沟壑,喀喇昆仑山脉的景色犹如悠远沧桑的摄影画卷展现在眼前:苍山与高峰,峡谷与溪流,白云与白雪,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寂寥而纯净,让人久久回味与品味。
傍晚,我们停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半个多世纪以来静卧在冰峰雪岭间的107位中国军人。我们向着纪念碑敬了一个军礼,一步一回头,缓缓走出烈士陵园。离开前,悠长的鸣笛声告诉烈士们: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
第三天,我们结束1000余公里的颠簸,终于到达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之巅的雷达阵地,强烈的高原反应不知不觉找上门来,喀喇昆仑高原向我们宣战了!
初上高原,在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45%的雷达阵地上,我们呼吸困难、头痛难忍、四肢乏力、低烧呕吐,到哪儿都提着氧气瓶、插着氧气管采访摄制。生活在“生命禁区”的这群雷达兵生活很艰苦、任务很繁重,但他们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始终感染着我们,与他们共处的时光成为我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喀喇昆仑之巅“最美的颜色”
国旗的颜色是喀喇昆仑之巅最美的颜色,这种颜色是力量、是守护、是忠诚。从浴血奋战的烽火年代,到常年驻守的和平时期,康西瓦传人不断刷新着“生命禁区”的极限,环境越是艰苦,昆仑山上好四站的官兵们越是奋发有为,雷达阵地在哪里,他们就把国旗插到哪里,就把好的传统带到哪里。
清晨8时许,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雪,分队官兵准时在国旗杆前整齐列队等待日出。他们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喀喇昆仑山上的国旗一定要按时升起!”
一轮朝阳升起,远方天际逐渐被染红,万丈金光倾洒在茫茫雪山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官兵铿锵有力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抬头仰望,“最美的颜色”点缀着远处的雪峰,我站在队列里,望着一张张风雪中冻得通红的脸,是那么的阳光自信、那么朝气蓬勃。
第一次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参加升国旗仪式,我心潮澎湃,霎时间,心头涌起了无限感动,眼泪瞬间溢出眼眶。喀喇昆仑山上,“好四站”的官兵们守护着一方热土,而“最美的颜色”也在守望着他们。
“每次外出巡逻光缆,我们看到远处高高飘扬的国旗心里就很踏实,因为有国旗的地方就有家!”通信技师上士李江告诉我:一日清晨,埋在海拔5600多米山坡上的通信光缆被施工车辆挖断,影响了战备。官兵们顶着呼啸的寒风,背着氧气袋和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雪上朝断点摸去,12公里路走了4个多小时。光缆埋在冻土里,大家挖开积雪,十字镐抡在冻得硬邦邦的地上,就像砸在钢板上,只留下一个白点,半米深的坑四个人挖了近3小时。狂风吹打的站立不住,大家就跪在地上,用膝盖支撑着身体,将断点连接好。
白茫茫的戈壁滩上的路被大雪淹没,只能远远看到一面国旗,官兵们一路朝着国旗的方向走,一句“终于到家了!”说完,一个个都已累得“扑嗵嗵”瘫倒在旗杆下。
来这里施工的工人都感叹:“能在这个地方呆住的兵,就是好兵!”战士们不仅能在这个高山上呆住,而且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战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