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第39集《西部年代》
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

节目主要介绍了
航天画家骆根兴
在2001年
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
创作的油画《西部年代》

作品背后的党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
毅然做出研制“两弹一星”
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在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
十多万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
告别了亲友家人
走进了祖国西部的神秘禁区
一场隐秘而伟大的征途就此开始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就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科学技术领域攻坚克难。
——中共党史专家卢勇
作品解读
《西部年代》色彩浓烈
藏青色的天空
枯黄色的胡杨林
渲染出西北戈壁的
苍凉壮阔之美
画作中的光线呈现了
大漠独特的强紫外线
浓烈炽热的岁月沧桑之感
跃然纸上

“两弹一星”事业的总负责人
聂荣臻元帅
坐在正中间
代表他是这个事业的主心骨
坐镇全局
聂帅戴了一双白手套
手中拄着拐杖
显得淡然自若

整个画面最高点的人物是
钱学森
这说明核心科学技术
是“两弹一星”成功的关键
也寓意着钱老
对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

左边的司令员李福泽
戴着一幅墨镜
这是由于戈壁滩
长期的沙漠强光照射
他的眼睛受了损伤

李福泽
是一个脾气火爆的军人
画中他双手插着口袋
呈现出粗犷豪迈之气
与右边政委栗在山的儒雅气质
迥然不同
创作灵感
《西部年代》
之所以能取得
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
与画家骆根兴的个人经历
密不可分
他本人正是“两弹一星”事业的亲历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骆根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属的
一个测控部门工作
在测控中心的机房
看到工作人员通宵达旦
抓紧科研攻关
累了就在一旁歪倒睡觉的场景
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想用自己的画笔
为“两弹一星”事业
奋力拼搏的人画像
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表现形式
而迟迟未能动笔

1999年
已到中年的骆根兴
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
当他看到聂荣臻元帅的部分骨灰
就安葬在这里
那一刻
他心中酝酿二十多年的种子
瞬间破土而出
他只画了一张
豆腐块大的草图
就开始正式作画
最终,只用了18天
就完成了这幅经典的作品
画作背景中
骆根兴特地画上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所在戈壁上的胡杨林

我们说胡杨那种生命力的顽强,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正好和“两弹一星”事业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象征性。
——画家骆根兴
“两弹一星”事业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
在困难条件下
依靠自立自强、自主创新
取得的重大成果
为奠定我国
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素材 | 央视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