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时隔3年首发,这颗北斗导航卫星不一般!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黄敏
2023-05-20 15:24:50

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是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以来发射的首颗备份卫星,它最终定点于预定的地球静止轨道(GEO)后,不仅将系统现有区域短报文通信容量提升1/3,提高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健性,支撑系统稳定运行。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立项,我国就此开始建设中国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国外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三号系统采用混合星座模式,由24颗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颗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3颗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GEO卫星虽然数量不多,但承担着“支撑实现多种特色服务”的重任,因此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吉星”。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发射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吉星”,继承了前序GEO卫星“力大本领强”的鲜明特点。即具备基本定位导航授时、区域短报文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星基增强四大本领,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16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此次发射是北斗三号自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开通以来的首次发射。近三年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分秒不断地稳定运行,性能稳步提升,通过此次备份卫星的发射,北斗三号的服务性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次发射的备份卫星对推广北斗系统的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杨长风表示,通过此次发射,可以对现有的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在轨热备份,以及采用卫星无感化的轨道重构等相关措施,从而增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健性。该颗卫星还可拓展“一带一路”地区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容量,将北斗系统的区域短报文的通信容量提升1/3。该颗卫星还将提升北斗系统的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的服务性能,有助于用户实现快速的高精度定位,提升北斗用户的体验。此外,该颗卫星通过提升星上的产品性能,从而推动整个北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北斗三号卫星研制团队针对任务需求,结合载荷国产化研制能力的精进,在这颗卫星上进行了部分单机的升级换代,着力提升星上硬件能力,显著增强导航信号功率与信息速率、进一步提高上行注入连续性和稳定性,将为用户带来更快、更精准、更稳定的定位服务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5月17日不仅是第56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的日子,同时也是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伟大号召65周年的日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目前已进入规模应用发展的快车道。

杨长风介绍称,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超过4万辆邮政快递干线的车辆,超过4.7万艘船舶,超过10万台人机自动驾驶系统应用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去年国内新入网的智能手机中支持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共计2.6亿部,占比达到98.5%。截至今年1月,国内知名的地图应用软件调用北斗卫星的日定位量超过了3000亿次,北斗在国内导航地图领域已占据了主要地位。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约4700亿元,2022年将超过5000亿元。杨长风形容称,“可以说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此外,杨长风还表示,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兼容的发展原则,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北斗系统已分别同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与伽利略系统持续开展互操作协调,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北斗产品已在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应用,向亿级以上的规模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防灾减灾、智慧港口等各种解决方案,在东盟、南亚、东欧、非洲等区域的众多国家得到了应用。杨长风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世界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北斗系统已成为一个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