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翼上“天宫”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侧记
■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特约记者 占康 通讯员 杜兵兵
10月26日凌晨4点半,东风航天城问天阁,航天员公寓的一盏盏灯光点亮了黑夜。即将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准时起床,为出征太空做好最后准备。
天色渐亮,前来为出征航天员壮行的人群渐渐站满了圆梦园广场,他们将热切的目光投向航天员巨幅海报前的通道。
8时24分许,问天阁南侧门打开,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身着乳白色舱内航天服,迎着旭日走来。
2003年金秋,在亿万中华儿女期盼的目光中,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迈出中国人飞天第一步。从那天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年后,完全由中国人自主打造的“天宫”正遨游苍穹。今天,这个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执行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汤洪波!”“航天员唐胜杰!”“航天员江新林!”
3名航天员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报告。
“出发!”一声雄浑的出征号令,穿越戈壁,回荡在东风航天城。
载人航天,核心是人。20年来,从1人到20人,英雄的航天员们领命出征,怀着“探索浩瀚宇宙”的使命“再次出征”,肩负“发展航天事业”的责任“再夺胜利”,胸怀“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一次次“再创辉煌”。
《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3名航天员迈着自信的步伐前进,欢呼声响彻整个广场。
从问天阁到发射场,夹道欢送的人群高喊着:“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祝你们成功,等你们凯旋!”
壮行的人群中,有中小学生、有各界群众。更多的,是扎根大漠戈壁为神舟护航的工程各系统科研人员,“90后”甚至“00后”已经走上关键岗位。
声声祝福,殷殷期盼,在神州大地处处回响——
距东风航天城2000多公里,汤洪波的家乡湖南湘潭,稻田迎风起浪;800多公里外,唐胜杰的家乡甘肃定西,土豆采挖正忙;1000多公里外,江新林的家乡河南杞县,大蒜丰收,甘蔗长势喜人。乡亲们早早齐聚一堂,守在电视机前,为从家乡走出的航天员壮行。
地球上空约400公里,在中国空间站“出差”已经5个月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正在收看直播,舱内挂起“欢迎队友”的标语。
戈壁滩上,发射塔巍峨矗立。汤洪波面对摄像机镜头,用手指了指手臂上的五星红旗,又指了指胸前的飞行任务徽标,随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一切,尽在不言中——英雄的航天员成长于这片土地,腾飞于这方热土,是祖国和人民给了他们飞天的翅膀;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无私托举,将他们送上太空。
巍峨的塔架,犹如一位钢铁巨人,环抱着即将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
10时许,发射塔架缓缓张开“双臂”,火箭雄壮挺拔、倚天而立。
这一刻,浩瀚宇宙敞开宽阔的怀抱,准备迎接新一批航天员的到来。
11时14分,火箭发射升空,直入苍穹。约10分钟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传来喜讯:“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解放军报酒泉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