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医生”扎根西部贫困县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从东北、华东相对发达地区,到西北、西南相对落后地区,对医疗队员来说,不只是医疗技术的考验,更多的是克服恶劣环境甘于默默付出的坚韧。
那一年,医疗队员们骑着马,翻山越岭走进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莫云乡为牧民巡诊,一位当地藏医激动地说:“你们是建国以来第一支走进这片牧区的医疗队,谢谢你们!”藏医的话,触动着队员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医疗队在巡诊途中。
这片广袤的高原,方圆6千多平方公里,仅仅星罗散居着3千多位藏族同胞,既没有公路,也没有定居点,为了发动人们来问诊,医疗队提前一周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也只联系上1千多人。
青海有湖,湖有湟鱼,任天地变迁水草贫瘠依然不离不弃。湖是圣湖,鱼是神鱼,这片天高海蓝的家园,是高原百姓不舍的眷恋。恰如苦涩的湖水考验着湟鱼,山高水远、氧气稀薄、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匮乏等不利条件,同样考验着世代生活在青海、新疆、云南贫困地区的百姓,给他们带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历史难题。
“山里缺啥,医疗队就补啥!”一支支医疗队带着破解难题的决心意志,进驻西部贫困县医院,开始了长达20年的接力帮扶。

医疗队员在巡诊途中通过索桥。
县医院专业力量不足,医疗队就派来专家坐诊;县医院底子薄,医疗队就无偿捐助药品和医疗设备;县医院覆盖面广,医疗队就深入偏远乡镇,打通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青海省卫健委听说部队医院要转隶,专程派人赶到中心机关走访,没等他们开口,中心首长就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健康扶贫是军队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前沿阵地,你们放心,不管部队医院如何调整,对口帮扶工作都不会中断,只能加强!”
在雪域高原巡诊,医疗队员克服头疼、失眠、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宁可吸氧、服药坚持,也绝不退出;在新疆戈壁,医疗队员们常常顶着烈日风沙,逐门逐户前去巡诊;在云南山区,医疗队员在巡诊中还时常面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险……责任在肩,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优良传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使命。

医疗队员在巡诊途中通过索桥。
越是用心付出,越是难以割舍。在帮扶岁月中,医疗队员们把帮扶地区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视帮扶对象为亲人,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北部战区总医院军医贾成武,是最早赴青海省对口帮扶的医疗队员之一。20年间,他先后18次赴青海湟源、湟中县医院医疗帮扶,其中11次是他2009年退休后自费前往的,在这里他亲手创建了两所医院的神经外科,不仅改变了当地县医院不能实施开颅手术的历史,还被写入了县志。一次巡诊中,他看到当帮扶贫困户中有儿童辍学在家,便联系资助,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3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读书,如今,他们中的一人已从海军军医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军医,一名藏族女孩从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成为药剂师,一名考入青海大学。
2018年9月,驻青海贵德县帮扶的第967医疗队队员正在前往医院途中,路过海拔近4千米的拉脊山时,突遇一辆因道路湿滑而发生侧翻事故的越野车。时间就是生命,队长孙浩毫不犹豫带领队员冲上前去,对困在车内的伤员实施救援。他们将伤员抬离受损车辆,利用就便条件对伤员几处开放性外伤进行止血包扎,就地取材对骨折下肢进行加固捆绑,为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拯救了伤者的生命。
一次帮扶行,一生帮扶情。“迷彩医生”成了当地百姓最信赖的人,帮扶医院也成为医疗队员们最牵挂的地方,他们一代接着一代,把帮扶医院的根,扎在了西部贫困地区。
20年间,中心支援医院先后派出医疗队278批1253人次,每批派驻时间从最初的3个月,延长为6个月的连续派驻;捐助物资器材小到感冒药、B超机,大到救护车、CT机,累计价值3000万元;医疗队赴偏远地区巡诊患者5.4万人次,接诊患者6.05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000余台次。
一组组温暖数字,见证着西部地区百姓的健康幸福之路,数字背后,是中心党委的高层擘画蓝图、科学指导部署,是部队医院的主动对接需求、持续加大投入,更是几代医务人员的兢兢业业耕耘、默默无私奉献。

医疗队在巡诊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