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帮扶不断线,千万里我守望着你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赵佳庆 张帅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09-02 14:51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健康是最大的幸福。”这句维吾尔族谚语,道出了帮扶地区的民生之本。要实现群众的长久幸福,健康扶贫就须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既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又着眼医疗的长远发展。从救急到治根,20年间,医疗队用技术和经验改善着贫困地区医疗生态。

“感谢解放军恩人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回忆起初见玉苏普的情景,第960医院军医王同建记忆犹新。那是在新疆喀什莎车县巡诊时,一位父亲找到医疗队,边说边比划:孩子8岁了,成长发育比同龄人慢,个子不到1米,体重很轻还爱感冒,一直搞不清楚啥原因。医疗队为他做了检查才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动手术,但当地不具备条件,只能到内地去做。2019年5月,专家医疗队从莎车县217名疑似先心病患儿中,筛查、确诊病例103名,将包括玉苏普在内的45名先心病患儿接到位于济南的医院,成功接受手术治疗。如今,康复后的玉苏普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精准扶贫要拔穷根,健康扶贫要去病根。中心业务部门在对帮扶地区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多与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有密切联系,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需集中力量,有的放矢。

他们统筹扶贫任务,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人才技术力量,集中开展重大专病医疗救治行动,定期抽组专家队伍,深入大病多发地区,针对贫困群众患病情况分类实施“藏区包虫病救治”“儿童先心病诊治”“白内障患者光明行”“妇女‘两癌’筛查诊治”等公益性免费医疗救助活动,加大收治突发重大疾病、救助贫困患者力度。

20年来,医疗队累计在贫困地区救治白内障病人65例,实施妇女两癌筛查258例;在新疆开展维族先心病儿童救治活动,诊治儿童先心病326例;在青海藏区开展包虫病救助活动,实施包虫病手术121例。2018年底,大病集中救治已覆盖帮扶区内所有建档立卡的农村扶贫对象,到2020年底,这项工作将在帮扶地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大病应治尽治,不落一人,成为健康扶贫的样板工程。

医疗队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大茶石浪村为学生检查身体。

县医院是乡镇群众健康最直接的依靠,医疗队帮扶过的一所所县医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心针对对口贫困县卫生发展水平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受援医院功能定位和建设发展实际,加大对口帮扶贫困县医院力度。他们与受援医院签订帮带协议书,构建医联体服务体系,每年选派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赴受援医院进行驻点帮扶,重点实施技术骨干带教、适宜技术推广和贫困患者救治,指导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院内感染管理,推进建立远程医疗服务通道和机制,深入开展疾病防控、慢病管理和预防保健,全面带动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

回想医疗队帮扶之初,青海省贵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马恩波感慨颇深。那年他32岁,医院基础差、底子薄,稍复杂一点的手术都无法开展,要转诊只能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拉脊山送往省城,尽管如此,仍有急重症患者不得不选择这条生死之路。2003年,他作为第一批学员,远赴解放军第967医院(原第210医院)学习,从手把手带上手术台,到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之后的17年里,他始终与他的军医老师石佳保持着联系。“每当遇到技术瓶颈,想到有老师和部队医院在背后指导,开展工作就有了底气,上手术台也踏实。”17年间,历任帮扶专家团队不但带去新技术、新项目,还不断填补贵德县人民医院多学科领域的技术空白。通过帮带指导,县医院各学科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各县级医院中名列前茅。

医疗队在青海省湟中县看望被救助的藏族学生卓玛。

贵德县人民医院的发展进步,是该中心对口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中心卫勤处高爱国处长介绍,20年来,中心累计对口帮带学科500余个,其中重点学科139个,开展业务讲座和健康宣教1762场,举办远程会诊会议200余次,受援医院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和医疗水平稳步提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