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给“对手”上了一课:战场救治应该是这个样子!

来源:联勤集结号 作者:林美娜 刘永瑜 林少雄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11-19 14:59:42

蒙蒙细雨中

某火车站货场

一台台卫勤装备正陆续

从火车专列上卸载

官兵们忙碌且严肃

紧张而有序

在他们心中

有一丝隐忧

“能否经受住即将而来的考验?”

▲ 1700多公里跨区机动,卫勤队员冒雨进行铁路卸载

从闽南地区出发

奔赴某演训场

经过1700多公里的跨区机动

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

野战医疗队齐装满员

来此参加跨区基地化轮训

为迎接这场年度大考

他们夜以继日攻难关

勤学苦练强本领

此刻,官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誓与各兄弟单位一决高下

100公里检验机动能力

车辆装备和器材物资刚刚卸载完毕

医疗队员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

一道命令随即而至——

“立即进行作战任务编组,

向100公里外的野外宿营地域机动!”

面对陌生的地形、路线和交通情况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

队长田素科与几名骨干队员打开地形图

目光如雷达般搜索着点位“坐标”

麻利地用红笔连点成线

▲ 时间紧急,快速研判行军路线,定下机动决心

“出发!”一声令下

20多台轮式车辆闻令而动

医疗队上高速、越省道、走山路

一路疾驰百余公里

提前12分钟抵达目标地域

▲ 车队集结完毕,百公里摩托化机动,向目标地域进发

“尖兵班”抢先一步

详细侦察地形地貌、警戒防卫

防疫组进入场地

喷烟吐雾开展防疫洗消

医疗队员各班组密切协作

搭设宿营帐篷

全面伪装隐蔽

无人机升空观察

及时修补“漏洞”

他们还在另一区域设置假目标

隐真示假

▲ 营地伪装隐蔽,融入周围地形环境

24小时挑战“高负荷”

“野外A地域正在发生战斗,

30多名官兵负伤,速赶往前接伤员。”

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升空

一场24小时全昼夜、不间断的卫勤演练展开

5辆急救车紧急出动

12名卫勤队员随车而行

丛林深处,“伤员”们正等待急救

枪弹贯穿伤、汽油弹烧伤……

伤情,一个比一个复杂

高处坠落伤、失血性休克……

抢救,一个比一个棘手

▲ 实战条件下快速检伤分类,精准判断伤情

在现场,“伤员”们或呻吟、或喊叫连成一片

医疗队员按照伤情类别快速分检

年轻的护士闻声直奔喊得最响的“伤员”而去

没想到组长于忠英将她拉了回来:

“能叫能喊的,都是中轻度伤员,

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才是危重的。”

他们按轻重缓急

医护人员两人一组

边分检、边后送,忙而不乱

▲ 高强度、多批次、远距离,复杂地域伤员搜救考验硬功夫

考验一个接着一个

野战医疗队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

陌生野外

夜间丛林地域前接伤员课目悄然开始

接连不断,24台损伤控制性野战手术不停歇

应接不暇,各类临机突发情况一波连着一波

在充满硝烟炮火味的“战场”上

队员们切身感受战场血与火的复杂环境

“最大限度地接近实战,

每一项都是真救实治的标准,

你们的表现提高了我们考核的‘标杆’!”

这是考官们的真实心声

▲ 夜间批量伤员抢救不停歇

红蓝对抗战犹酣

晨曦中,两辆野战急救车

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疾驰而行

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在前方响起

道路被“炸毁”

十几名“蓝军”战士手持自动步枪

从四周包围了过来

“伏击成功!”“蓝军”似乎已经胜劵在握了

两名“红军”驾驶员一面持抢反击

一面悄悄启动了

腰间的无线报警器

▲ 风驰电掣,紧急搜救伤员

2公里外,一辆运输车随即改变行军路线

运载着3名伤员朝“野战医院”疾驰而去

原来,红方3名战士在侦察重要“敌情”后

返回途中遭遇敌军,不同程度负伤

医疗队紧急前接伤员、力争带回情报

“蓝军”也奉命拦截,夺回情报

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 尖兵班动若雷霆,迅速侦察警戒

好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刚才蓝军伏击时有十几个战士,

尖兵班和驾驶员想必都派出来了,

后方必定兵力空虚!”

医疗队迅即派出战斗小分队对“蓝军”的

卫勤指挥系统进行“斩首”行动

取得成功

好一个釜底抽薪、趁虚而入……

卫勤红蓝对抗,不设脚本,没有预案

一切都是双方见招拆招、斗智斗勇

一轮轮考验下来,“蓝军”由衷点赞:

“精救治、会打仗,红军的表现宛如教科书!”

▲ 站台上,重温誓词,牢记誓言,矢志打赢

死也要把医药送上前线

爬也要把伤员背下火线

是这支医疗队的使命担当和血脉传承

无论是军人还是文职人员

他们始终为打赢而准备

一旦战争来临

他们随时能够

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

在战场上为救治官兵生命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