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路护“航”,这支医疗救护队默默坚守百余昼夜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殿如 段育忠 杨博 马嘉隆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2-04-17 17:32:22

一路护“航”,这支医疗救护队默默坚守百余昼夜

■刘殿如 段育忠 杨博 马嘉隆

2022年4月16日,天色未亮,神舟医疗救护队已在戈壁深处待命。几个小时后,他们将在这里迎接结束6个月太空“出差”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家”。

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拖曳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自天外归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一时间,着陆场掌声雷动。掌声和欢呼声中,这群身穿灰蓝色制服的医疗救护队员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默默转身。为了守护航天员平安“回家”,他们已在这里坚守100多个日日夜夜……

神舟飞天医护出征

模拟救护演练

自去年接到载人飞行医疗救护任务后,某医学中心党委立下“军令状”,全体“一盘棋”,各机关、科室形成合力,抽派36名精锐力量,组成2支专业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神舟医疗救护队,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上着陆场就是上战场。确保航天员安全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我们要当好护航神舟的无名星。”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他们针对载人航天发射医疗救护保障要求高的实际,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制定医疗救护保障总体方案、着陆场医疗救护行动规范等十多项方案预案,编写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医疗救护培训教程……

模拟救护演练

针对航天员在轨时间长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医疗救护队优化细化应急救治处置措施,更新补充27种急救药品并专门引进一批国内、国际先进的急救医疗设备,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应对万分之一的可能。

着陆场上淬炼精兵

“尽管我们是一支备而不用的队伍,但我们也是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常备不懈。”该医疗队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全流程、全系统演练中针对可能出现的十类伤情及处置方案逐一演练合练。医疗救护队员通常要顶着炎炎烈日,争分夺秒将20余件医疗装备搬上直升机。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用坚实的保障力、精湛的救治力、快速的反应力为飞天英雄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救治力就是战斗力”,任务期间,12次直升机搜救训练、8次空地协同搜救训练、6次全系统全流程综合演练,每次都要在戈壁滩上颠簸六七个小时。夏日的戈壁,骄阳似火,风沙狂舞,一天下来,队员们耳朵眼儿里都是沙土,一个个都成了泥人。夜幕降临,医疗救护队员返回驻地后迅速对全天流程进行复盘。在紧张有序的系统演练中,医疗救护队员对整个返回流程有了全方位了解,对自己在任务中的具体职责更加明晰,对航天员可能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

不求高光只求奉献

模拟救护演练

此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跨度时间长,队员们远离家人,长期工作生活在戈壁沙漠。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但为了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他们像戈壁滩的“骆驼刺”迎风斗沙,顽强奋战在医疗救护保障第一线。

刚结婚不久的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韩国鑫,得知中心决定选派医疗救护队后,毫不犹豫主动请战。他对新婚妻子说:“我去执行保障任务,不能陪你度完新婚蜜月,请你理解我。”说完便一头扎进医疗保障任务演练场。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林甜是两个年幼孩子的妈妈,孩子发热、感冒、拉肚子,她作为母亲很心疼,但为了不影响执行任务和救护训练,她把孩子生病的事悄悄压在心里,叮嘱丈夫和老人照顾好孩子,便一心奋战在训练场上。

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宋小勇的爱人已怀孕数月,女儿也刚上小学,妻子女儿都希望他留下来。他对妻子说:“执行任务是大事,家里的困难总能想办法解决。”他把远在老家的母亲接过来照看妻子。回家时,他的第二个孩子已经满月。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陈锐的孩子正值中考,虽不能在家陪伴,但他和孩子约好比试比试:“我们约定,看谁能把自己的任务和功课完成更好,我想用实际行动传达给孩子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史铁钧训练中踝关节和颈部接连扭伤,他带着颈托强忍疼痛,一瘸一拐地坚守在医疗救护保障一线。高明杰、宋雪苹两位护士长的孩子幼小,老人身体不好。她们以医疗保障任务为重,带着对家人的愧疚投入紧张训练。

每个家庭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上了着陆场,队员们的千言万语终是化作一句话:“用坚实的保障力为航天员撑起生命的‘保护伞’,我们不求高光、但求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