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16岁一句“我愿意”,老兵张士国践诺至今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傅家德 责任编辑:张硕
2022-04-12 17:37:52

一句“我愿意”,他践诺至今

——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老兵张士国义务守护烈士墓地

■傅家德

“陵园又开始扩建了,这次一定要把停车场建起来、道路硬化好……”4月6日,笔者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吕祖庙烈士陵园见到了老兵张士国。多年不见,张士国还是没有变,心里总是想着自己守护的革命烈士。

今年62岁的张士国是一名退伍老兵,已在吕祖庙烈士陵园守墓42年。今年年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陵园列入红色资源提升改造项目,日前已破土动工。

吕祖庙烈士陵园规划图。资料图

陵园北倚卢崮、南临獐子崮,处在两山之间的一片平整土地上。据记载,这里安葬着73名在讨吴战役、李家宅子战役和南北岱崮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对于陵园的来龙去脉和张士国守墓的事情,村里的老人很清楚。他们说,这片烈士墓多亏有张士国看护,才能保存得这么完好。为了陵园建设,张士国还曾出让过自家的田地。这在村里老人们看来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1985年,吕祖庙烈士陵园第一次扩建。严格意义上讲,当时还不能叫陵园,只是一个烈士墓群。扩建就要用地。为了不让其他乡亲吃亏,张士国用自家的1亩多良田置换了墓地附近的土地,用于建设陵园。

“那时候,家里的田变少了,日子过得确实有些紧巴。不过,现在都变好了。”时隔37年,陵园再次改造,张士国仍参与其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谢兴成说:“老张为看护这座烈士陵园付出了很多,对他出让的土地,镇党委政府已作出补偿计划。”

仲春的沂蒙山区,暖风习习。青松翠柏间,张士国和工人师傅们干得热火朝天,搅拌水泥、修葺坟茔、更换石碑……忙碌之余,他们也会聊起陵园的故事。

16岁的时候,张士国开始看护这片烈士墓。那时,他已加入民兵组织,义务看田护路、维护治安。他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清明节的前夕,民兵排长找到他:“村里要找人义务看护烈士墓,你愿不愿意?”张士国毫不犹豫地答应:“我愿意。”

张士国在陵园里。傅家德摄

1980年秋,张士国报名参军。穿上军装的那天,他把看护烈士墓的任务托付给叔叔张善海。服役4年间,他多次给家中写信,恳请叔叔一定要代他看好烈士墓。张善海没有辜负侄子的托付,一直坚持到张士国退役返乡。

翌年开春,大地解冻,布谷声啼。看着生机勃勃的田野,再看看残缺不全的墓碑,张士国坐不住了,他要整修烈士墓地。“那个时候年轻,有干劲,再加上受部队教育多年,对军人、对英雄有了更深的认识,就想着应该为先烈们多做些事。”

张士国把退役金取出来,先是到集市上购买松柏树苗种植烈士林,后又联系原料商,把烈士墓碑换成大理石材质的。为了保存史料,更换石碑时,他把旧石碑擦拭干净,准确记录下所有碑文。

整修完成后,烈士墓地有了像样的纪念设施。“完工那天,我放了许多鞭炮,感觉烈士们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张世国说,那年,当地政府拨付资金建起墓地院墙,修了一条从主干道通往陵园的水泥路,将这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时,在干农活之余,张士国常到陵园里转一转、看一看。有一年,张士国从电视上看到,不少地方在祭奠烈士时会举行仪式。自此,每年的元宵节,他都要到陵园送灯;清明节,他会为每位烈士烧香、给坟茔添土;八一建军节,他还到烈士墓前挨个敬礼……他说,这样做更庄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士国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这座陵园。渐渐地,他成了最熟悉陵园的人。

“这边埋葬的是‘英雄岱崮连’牺牲的官兵,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坚守72天”“那是何登云烈士的墓,他英勇顽强,与敌人周旋三天三夜,后因体力不支,不幸中弹”“还有一名叫庞天江的连长,用双手挖坑掩埋牺牲的战友”……

张士国告诉笔者,据现存资料记载,埋在这里的有名烈士,最大的34岁,最小的只有17岁,还有不少无名烈士。多年来,张士国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帮助无名烈士寻亲的事。他说:“无名烈士不应当一直无名,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流血拼命,应当被人们知晓,也应当被人们记住。”

这些年,当地政府对这座陵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很重视。特别是这次改造,有关部门邀请专业人员做了规划设计,计划将陵园由1600多平方米扩建到2500多平方米,配齐设施、翻新道路。

行走在正施工改造的陵园内,笔者看到,每座烈士墓都有了一圈高约30厘米的水泥围挡,但坟茔仍保留着最初的模样,由黄土堆成,上面开着黄色的山花。张士国说:“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沂蒙老区,用一抔热土埋忠烈,是对他们应有的告慰。”

走着走着,张士国突然问笔者会不会唱《英雄赞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是在沂蒙山区传唱度很高的革命歌曲,也是张士国特别喜爱的歌曲之一。

张士国说,烈士墓上盛开的这些山花就像烈士的精神一样,生生不息。能够守护这里,他感到很神圣,也很光荣。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陵园改造完成后,有更多的人来这个山沟沟里看看这些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