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岁抗美援朝老兵王玉堂捐赠红色文物——
“荣誉属于人民”
■姜红燕 崔 鹏
前不久,由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主办的《一部英雄史 赓续中华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专题展》全国巡展正式启动。
参观专题展,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它曾是河北省滦州市九百户村99岁老兵王玉堂珍藏半生的“宝贝”。5个月前,王玉堂从外孙女武津杉口中得知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征集文物,当即决定无偿捐赠。
“姥爷的腿在战场上受了伤,行动不便,便委托我去捐赠。”说起姥爷的故事,武津杉打开了话匣子。
1945年,19岁的王玉堂刚加入冀东军区滦卢支队不久,就走上战场参加战斗。
“子弹全部打光了,刺刀都卷刃了。”回忆当年战场上的情景,老人的手指不由自主地敲着藤椅扶手,嗓门高了起来,“战斗中,我的左臂被敌人刺刀穿透,现在身上还有3块弹片。”
那次战斗一个月后,王玉堂便投入下一场战斗,在乐亭胡各庄镇成功伏击日伪军,缴获了两挺重机枪。如今,这两挺重机枪陈列在滦州市博物馆。1951年,在后方医院疗养的王玉堂毅然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再次踏上战场。
17年军旅生涯,王玉堂9次身负重伤。退伍时,部队要给他评残,被他婉拒。1962年,这位老兵放弃了干部身份和组织安排的工作,拄着拐杖回到九百户村。他说:“我还能扛锄头,不给国家添麻烦。”
回乡后,王玉堂担任村治保主任。望着漫山遍野的荒坡,王玉堂决心带领群众治理荒山。没有机械设备,用镐头和铁锹一点点挖开冻土;缺少树苗,徒步百里去邻县讨种……“老王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分给大伙,自己却晕倒在山坡上。”时任村会计的王树林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
如今,山上种满4万多棵果树,每年能收几十万斤果子。村支书王国丰指着几户盖了新房的村民家说:“要不是王主任,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在武津杉的记忆里,姥爷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资助过的27个孩子,有的成了教师,有的当了医生,逢年过节会回来看他。”武津杉告诉笔者。
因行动不便,王玉堂未能亲自前往捐赠现场。武津杉代为出席,并在捐赠仪式的留言簿上一笔一划写下“荣誉属于人民”。她说:“这是姥爷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奉献大半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