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戴援朝25载坚持在家中小院升旗——
国旗是信仰 旗台是阵地
■黄剑斌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蔡永连
戴援朝面向国旗敬礼。靳军 摄
戴援朝展示他珍藏的国旗。靳军 摄
安徽省旌德县三溪社区一条蜿蜒山路的尽头,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院子靠山而建,中央有座青石垒就的旗台,没有一丝杂草,旗台中央矗立着一根5米高的旗杆。
清晨6点30分,72岁的戴援朝准时出现在旗台前,进行升旗准备。他身着洗得发白的旧迷彩,脚穿解放鞋,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7点整,国歌响起,戴援朝奋力扬起国旗一角,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早上干农活的邻居扛着锄头路过,纷纷停下脚步向国旗行注目礼。大伙都知道,飘扬的五星红旗是戴援朝的信仰,而那方旗台,就是他坚守了25年的阵地。
戴援朝当过兵,“阵地”这个词是他的班长教的。1970年12月,18岁的戴援朝参军入伍,成为上海警备区某部通信班的一名战士。1972年夏天,上海佘山地区突发洪涝灾害,他随部队去抢险救灾。
“雨像蚕豆那么大,我们在齐腰深的水里艰难前行。”戴援朝回忆,“班长带着我们挨家挨户搜寻被困群众,转运物资。当我们运出一袋袋粮食时,老乡们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不停道谢。”
雨停了,天放晴了。蓝天白云下,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班长说:“看见没有,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作为军人,就要守护好每一面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这话深深烙印在戴援朝心里。
1976年,戴援朝脱下军装,退伍返乡。转眼到了1999年秋,戴援朝在镇上看到迎接新世纪的标语,想到共和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不禁热血沸腾,于是想在自家小院升起五星红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戴援朝特意去县城买回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立起旗杆。新世纪第一天,他在自家小院举行了第一次升旗仪式。当国旗缓缓升起,朝阳跃出地平线的那一刻,他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戴援朝忽然懂了:只要心中有国旗,哪里都可以成为自己守护的阵地。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但戴援朝从不争辩,依旧每天按时升旗。他生活节俭,衣服鞋子破了,一针一线地缝补,但旗杆、国旗旧了,他毫不犹豫换新的。有一年冬天,他感冒高烧,浑身无力。邻居劝他休息,他摇摇头,挣扎着爬起来,坚持完成了升旗仪式。还有一次,戴援朝去县城办事,回来时错过末班车,他摸黑走了20多里山路,在次日拂晓前赶回了小院。他总说:“阵地不能缺岗。”
2018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三溪社区。就在戴援朝不知所措时,社区书记李大海带着抢险队员赶来。
看着党员干部在暴雨中转移群众、物资,戴援朝有些恍惚,眼前的身影与记忆中班长、战友的背影渐渐重合。他喃喃自语:“旗在阵地在,守护阵地的人也在。”
如今,戴援朝的小院已成为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逢重要节日,总有社区居民自发前来参加升旗仪式。
临近国庆节,镇小学的孩子们来到小院,听老人讲国旗的故事。戴援朝从老屋木箱里取出一叠国旗,每一面都洗得干净,叠得方正。老人捧着一面略显褪色的国旗,轻轻抚过旗面——这是他2000年元旦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至今保存完好。戴援朝站在旗台前,对孩子们说:“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只要心中装着这面旗,就永远有自己的阵地。”
说完,他郑重地将一面崭新的国旗交到少先队旗手手中。孩子们在老人的指导下亲手升起国旗。朝阳下,他们并肩而立,共同向国旗敬礼。
“接力棒要交给下一代了。”戴援朝望着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脸庞,欣慰地笑了。
夕阳余晖洒满小院,戴援朝轻柔地抚平国旗,细心地折叠收好。明天清晨,五星红旗又将在这里冉冉升起。屋内,那些被珍藏的国旗静静躺在木箱里,见证着一位退伍老兵对祖国最赤诚的爱和对信仰最执着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