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宣讲十九大:带着感情进村入户,真抓实干落地开花

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7-12-27 14:33

乡村振兴显实效

“四张清单”填补“薄弱村” 留得住村民 记得住乡愁

红炉村的“落寞”与重庆主城巴南区的繁华,只隔着一个“山凹”。

以前,站在红炉村的铜锣山上,透过“山凹”看不见林立高楼,灯火辉煌;住在高楼中,只能看见红炉村“云雾弥漫”。但弥漫的并不是云雾,而是久久不散的粉尘。

为了养护生态,前几年,村里关了采石场,也因此导致村民无处务工,只能外出,原本2600多人的村俨然一个“空壳”。

走进如今的红炉村,所见都是青山绿水、林木葱郁,粉尘烟雾已不再有。“山凹”两侧,一边是车马繁华的都市,一边是生机勃勃乡村。

记者到的时候,红炉村党支部书记张绍洪正带着乡亲们忙活村集体的经济项目--“桃李庄园”。“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集体经济’,这个提法,给我们这样的‘经济薄弱村’指明了发展方向。”张绍洪说。

据巴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消除“经济薄弱村”,巴南区委、区政府亮出了“四张清单”:发展效益对照清单、发展模式建议清单、涉农专家指导清单、各级责任落实清单。

十九大召开后,结合十九大精神,该区又对“四张清单”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和调整,在“四张清单”指引下,村民以自有土地入股,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立农业发展公司,以项目资金入股,统一管理,打造农旅结合的“桃李庄园”。现在,村民在果园里有岗位,年底还能拿分红,家门口打工也不比城里差。

红炉村村民正在为即将种植的果树打窝施底肥。胡虹/摄

卢光富今年65岁,是红炉村的村民,10月31日,他从上海回到了老家。

“村子以前灰尘大,住着难受。”老卢说,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也给老陆在上海买了套房,想到采石场环境污染大,老两口就去了上海,一走就是7年。

几个月前,老卢接到张绍洪的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用自家的土地入股,当个“股东”。老卢心想:“土地放在那也是荒起的,喊入股,咱就入股嘛。”嘴上同意了,心里却没报多大希望。

“上海再好也没有老家好,生活饮食什么都不习惯。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我哪里也不去了。”提到村里的变化,卢光富喜笑颜开,“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我更是吃了定心丸,下一步我准备开个农家乐。”

目前,巴南区已将红炉村的试点推广到全区128个“经济薄弱村”,全区村集体经济的“蛋糕”正在逐渐做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