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流动“仪仗队”:我代表“军队的样子”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周景红 蔺芳帅 方石责任编辑:刘航2014-11-26 02:31

多年来,广大官兵经受住糖衣炮弹、灯红酒绿的诱惑考验,圆满完成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期间的警备执勤任务。近两年,连队1人被评为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2人被师党委树为“十大忠诚卫士”。

具备过硬素质,方能担当起肩负的重任

今年2月,记者随纠察十四连执行夜查任务。刚上南四环主路,上士贾志波突然指着前面一辆悬挂“军牌”的越野车说:“这辆车有问题!”

记者观察发现,越野车行驶规矩,牌照悬挂正确,并无违纪之处。正在疑惑时,贾志波等人已将车辆拦下。用军车号牌信息检查器一测,这是一辆假军车!

“真是火眼金睛!”看到记者佩服的表情,团长邓晓兵介绍说,他们把锻造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本事作为育人的核心要求,日复一日地锤炼纠察兵的站功、走功、坐功、眼功、格斗功和情况处置功。

随着对首都涉军违法违纪问题打击力度的增大,不法分子规避检查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给新形势下警备执勤带来了挑战。纠察兵主动研究科技执勤的方法手段,对数字化头盔、军车号牌信息检查器、BZ-C型便携式制动测试仪、雷达测速仪的使用做到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近年来,纠察兵先后出动执勤兵力2万余人次,查扣车辆100余台、车牌160余副、证件600余个、警灯警报70余套,查扣假冒军人5人。在首都纠察兵的努力下,首都假冒军车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地方抄告的现场军车交通违法问题连年下降。

危急关头豁得出,是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刃

现在基层官兵大都是80后、90后,许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在家里娇生惯养。参军到纠察连,是什么让他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兴连育人工作中,纠察连始终把锤炼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血性作为育人的关键要求,大力开展向三闯火海排险救人的“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学习活动,纠察兵们个个能在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

去年冬天,中士赵林等两名纠察兵在公主坟执勤时,遇到一名歹徒抢劫一位女子的手提包。“抢劫!抢劫!”女子大声呼救,歹徒夺路而逃。赵林等人闻声追去,追到一处偏僻的胡同,歹徒从怀里掏出一把长刀,一边挥舞一边叫喊:“当兵的快闪开!”

危急关头,中士赵林徒手与歹徒搏斗。几个回合下来,赵林的胳膊多处受伤,鲜血直流,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越战越勇。瞅准机会,赵林使出一招反刀别臂,将歹徒牢牢控制住。

火车即将进站,纠察兵李红恩跳下站台救出跌落老人;千钧一发之际,纠察兵邢伟佳勇救落水儿童……在纠察连,这样的血性之举数不胜数。

道德情操引领风气,惟其高尚方能远行

今年9月5日,京良路物美超市旁。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不慎掉入半米深的废弃污水井,右脚被钢筋死死卡住。围观群众抱着老人,试图把他拉出来。刚一用力,老人就疼痛难忍。大家束手无策,只好暂停施救。

老人不停呻吟,群众十分焦急。此时,纠察十四连连长鲍小鹏带着纠察兵赶到。他拨开人群,趴到井边,用水杯往外舀污水。之后,他又伸出钳子一般的大手,把露出水面的钢筋掰弯,救出老人。大家纷纷称赞:“纠察兵好样的!”

这一声“好样的”,是对纠察兵品德的褒奖和肯定。纠察十三连、十四连的前身是闽西一带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后改编为新四军,有着光荣的传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个别“见义不为”的道德瑕疵。纠察连始终把情操高尚、品行端正的品德作为育人的基础要求,纠察兵在执勤时播撒大爱真情,向社会释放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南腔北调难不倒,方言土语能听懂,日常英语问不倒,北京地图一口清。”团政治处主任张璐介绍说,在首都北京执勤,纠察连每天都要面对中外游客上百次的问路,连队把熟悉北京环境、学习日常英语对话、听懂各地方言作为执勤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纠察连每年为行人义务指路万余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百余次,收到感谢信和锦旗百余封(面)。一位“老北京”风趣地说:“北京的胡同多,也没有咱纠察兵做的好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