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戍区某部指导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任发源 刘承昊责任编辑:康哲
2017-07-21 18:50

指导员在做教育备课。

近日,北京卫戍区某部十三连指导员王帅在教育课上,官兵们并没有端坐在学习室,而是缓步行走在文化走廊中,听指导员娓娓道来警卫战士在抗战年代剑锋所指、英勇无畏、甘于献身的动人故事。

周六自由活动时,新兵潘超观看红色电影《血战湘江》后,跟我聊起了观后感,他说:“真的难以想象,为了革命,我军在湘江之战中血染湘江水、尸阻湘水湾,潇潇悲壮的场景着实令我肃然起敬……”一部艺术加工的电影能让一名温室中长大的“90后”产生这种感慨,说实话,我从内心感到欣慰。事实上,在党剑锋所指的路上,我军勇猛杀敌、生命筑路的真实场景远比荧幕上演绎的更可歌可泣辈们看齐,继承他们无畏生死、勇于献身的精神,矢志建功三尺哨。所以,我今天带大家来到文化走廊,进一步领略我部革命先烈们以血肉为盾守卫党中央核心首脑的壮举。

遵义会议后,我部曾护卫党中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涉过沼泽地,历经千难万险。1935年6月4日,警卫班班长胡昌宝带领全班,护卫毛主席赶往宿营地。不料,途中突遇敌机轰炸,此时,毛主席正爱不释卷地边走边看书,并没有发现敌情。胡昌宝当机立断,奋不顾身猛地向毛主席扑去。一阵轰炸过后,敌机远去了,毛主席从烟尘和弹片乱石堆中站了起来,而胡昌宝却因用躯体掩护了主席,颓然倒在了血泊之中,壮烈牺牲。面对着从江西苏区就跟随他的警卫班长、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警卫战士,毛主席悲痛地用双手抱起胡昌宝,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流了下来,又从简陋的行装中抽出自己的毛毯裹在遗体上,让人把胡昌宝掩埋好。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将“勇敢”“不怕死”作为最基本的素质,他们的不怕死,从来不是出自落后军队的严刑峻法、封建愚史、棍棒驱使或是什么重金悬赏,而是一种高度的自觉自愿。1937年4月28日,警卫营的一个排乘坐汽车护送周恩来去西安工作,途经劳山时突遭匪徒袭击,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警卫排战士贺福祥首先想到的是周恩来副主席的安危。他机智冷静,紧握两支手枪,和另一位战友一面进行还击,一面机警地掩护周副主席跳下汽车,冒着枪林弹雨,掩护首长迅速撤离到树林中安全地带。击退匪徒后,他又和战士们一起保卫周恩来安全返回延安。

我曾偶尔听到个别战士说出“警卫战士每天就是站岗执勤,枯燥乏味”“仗打不起来,打起来也不会轮到我”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担负着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维护首都安全的神圣使命。叶剑英元帅把警卫部队比喻为保卫首脑机关“脑壳”的“钢盔团”,罗瑞卿大将把警卫战士称为党中央的“护身宝剑”。身为警卫战士的我们不能安躺在革命前辈用生命创建的“和平暖巢”中萎靡颓废,而要舍得吃大苦、流大汗,摸爬官大不嫌累,酷暑严寒不叫苦,苦练杀敌本领,在祖国需要之时,令出必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