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训练基地有啥“魔力”,陆军部队舍近求远也要去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钱晓虎 周远 刘显伟责任编辑:张硕
2017-07-24 05:17

起伏的丘陵、纵横的河流、茂密的林地……7月上旬,记者来到陆军确山训练基地,不禁惊叹于这里丰富的地形地貌。从20年前一个普通的炮兵靶场,到如今的现代化综合性训练基地,确山基地的变化,是陆军部队实战化训练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请看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硝烟洗礼见证转型

■记者 钱晓虎 周 远 通讯员 刘显伟

起伏的丘陵、纵横的河流、茂密的林地……7月上旬,记者来到陆军确山训练基地,不禁惊叹于这里丰富的地形地貌。从20年前一个普通的炮兵靶场,到如今的现代化综合性训练基地,确山基地的变化,是陆军部队实战化训练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里学会打仗、从这里走向战场”。走进导调大厅,几个鲜红的大字映入记者眼帘。“这两句话,是陆军部队基地化训练重要意义的生动诠释。”基地一位领导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记录和见证着我军基地化训练的进化之路和转型之路。”

翻开确山基地近20年的资料汇编,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演习文书越来越短。

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部队演习主要靠导演部导调,体现的是导演部人员的思想水平,文书细化到每分钟,部队在哪里、做什么动作,参演部队只需配合行动即可。进入新世纪后,导演部逐渐在演习中加入随机导调内容,即导演部在演习过程中随机出情况,考验部队的随机应变能力。

演习文书越来越短,红蓝对抗越来越灵活。一次演习中,担任蓝方的某旅提前一个月进驻阵地构筑工事,担任红方的某机步师仅破障就用了7个多小时;参演官兵人人感觉如同置身战场一样,官兵时刻注意伪装,红方指挥所一天转移多次,最终还是被蓝方侦察发现。

很多部队被打疼、打醒不仅仅在演习场上。因为“3分钟讲成绩27分钟讲问题”,该基地在“确山-2006”演习中开创我军检讨式演习总结的先河,这让很多部队指挥员至今记忆犹新。

那场演习结束,导演部着眼暴露和发现的问题,突出查找了部队训练和全面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梳理出8个方面23个问题,引发了全军组织部队演习指导思想改革的大讨论。

资料图

很多来过确山基地的部队,都对一条路印象深刻。

这是一条装甲装备战场机动道路,长度超过100公里,被参演官兵称为“魔鬼道路”。

这条路,穿越丘陵、山地、河流、沼泽等多种地形,而且中间还有弹坑、反坦克壕等多种制式障碍。其中最为艰险的一段是名为“狮子口”的陡坡,坡度接近装甲装备的性能极限。据介绍,第一辆翻越此坡的坦克,是打着滚下的坡,差点酿成事故。

正在这里训练的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旅长张全军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在训练基地驻训数月,“山还是那座山,但障碍越来越多;河还是那条河,但河上的桥越来越少。这里的野味和战味都越来越浓,每年都有新的挑战!”

道路越来越“险”、环境越来越“真”。事实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型训练场,尽管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但都注重打造像确山训练基地“魔鬼道路”一样的“练兵品牌”。

南部战区陆军鹿寨训练基地防御阵地上的工事障碍不再由布条、标示牌等代替,而是真设实备:反坦克壕纵横交错,里面还灌满了泥浆;铁丝网上满是倒刺,甚至刮死了误闯入阵地的一头水牛;三角锥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相互之间还用拇指粗的铁链相连,人搬不动、车推不走。

东部战区陆军三界训练基地不再为驻训部队当“保姆”,变主动保障生活为主动出难题:破坏掉演习区域内多座桥梁,逼着参演部队或勇涉深流或架设桥梁;派出电磁干扰分队全程袭扰,逼着驻训部队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能力。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走出营区,舍近求远来训练基地训练,就冲着这里更有野味战味。”某旅三级军士长王令波坦言,官兵参加基地化训练就没打算过舒服日子,条件越苦,官兵练得越有劲、收获越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