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角色咋转换?从一位教导员的休假之旅说起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田建忠 汤文元责任编辑:张硕
2017-09-12 03:04

即便在信息传播日益快捷的今天,军营与社会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时差”。找平这个“时差”,成为许多军人休假的“常规作业”——

张开双臂,拥抱新时代

不得不说,在军营,姜洋感知外界变化的途径是相对匮乏的。

过去10年中,从每年5月开始,姜洋所在的部队都会到荒芜的戈壁滩驻训,一去就是小半年。那里没有网络信号,获取外界资讯只能靠卫星电视和报纸;那里也看不到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看到的只有塞外的日沉月升,时而平静,时而风起。

回到营区,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距离姜洋依旧很远。类似于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一类的新兴事物并不会像经常光顾的沙尘和黄土那般,狂热地席卷那座驻地城市。

于是,为了让自己脱轨不那么严重,休假就成了姜洋触摸新时代的触角。

众筹、共享经济、家乡的机场、高铁……每一次休假回家,身边事物的变迁之快都能让他大吃一惊。在西安准备手术期间,姜洋与朱玉一起参加了一个当地的“拆书帮”,姜洋还报名了线上课程,打算把学到的方法论带到基层教育的课堂。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许多年轻干部休假的方式特别直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扔”给这个时代。姜洋属下的一位指导员就是个旅行达人,他上过高原,去过海滩,玩过高空蹦极,尝试过险滩漂流,姜洋也会献上自己的“赞”表示鼓励。

当年,姜洋追求朱玉时曾许诺,休假了就带她去海边。如今一晃10年,妻子没见过海,沙漠和戈壁倒是没少见。

“会去的,等孩子们出生,我就带着她去看世界。”说这番话时,姜洋一脸憧憬。

穿上军装,军人在为国服役中找到了归属感。在部队,他们经常牵挂家人,回家后也会挂念部队——

不舍牵挂,两边都是家

“我走了啊,没特别急的事就别给我打电话了。”今年休假离队前,姜洋特意跟营部文书交代,希望给自己创造一个无干扰的畅快假期。

回家不到10天,文书果真没有任何电话“骚扰”,甚至连微信、短信也没发过。姜洋心里有些不适应了,一连给文书和营长及3个指导员分别通了电话,问长问短,说东道西。

事实上,即便脱下军装回到家中,姜洋也不能把自己从军人的身份中脱离开来。这么多年,不管岗位在机关还是在基层,每天脑子里过电影地回放部队的事,早已成为习惯。

每次休假,无论他手头在做什么具体的事,他身上的每一个习惯都在提醒着自己军人的身份——

早上起床不用家人催,到点就醒,醒了之后想赖床,可死活睡不着;在家不用出早操了,没过几天就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自己逼着自己去跑步……

楼下有个卖牛奶的,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准到楼下,到了就要吹哨子,一次听到哨音,姜洋直接从沙发上蹿了起来,伸手就往边上摸。父亲是个明白人:不用找啦,腰带在部队呢……当时,姜洋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改不过来的不仅是行为习惯,还有那份“爱操心的命”。

2015年休假期间,听说营里一名战士因爱情破裂情绪不稳定,恰巧其女友就在他老家,姜洋专门跑到女孩家耐心劝导,女孩居然同意了复合。

姜洋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战友,战友也把他当家人看。

今年休假正好遇到部队改革调整,自己也跟随原单位转隶到一支新成立的部队担任教导员。组建初期营里只到位了2名干部,然而大到营房整治、建章立制,小到吃饭、睡觉,事事需要操心。

了解到姜洋和妻子朱玉正在人工受孕的关键时期,新搭档、营长翟德武主动站了出来,他向旅党委立下军令状:“让教导员宽心休假,这边出了问题我一个人负责。”

此前,翟德武与姜洋从未谋面。姜洋想表示感谢,翟德武说:“一家人不用说两家话。”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