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去深造?这个旅的基层军官不再纠结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钱晓虎 张华 孙继伟责任编辑:张硕
2017-10-09 03:46

复合发展:让交叉任职成为一种习惯

采访中,旅政委林官亮向记者谈起基层人才建设的一个新矛盾:随着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一批人员编余的同时,有一批新型岗位亟待“补位”。

然而,两个看似很容易解决的难题,却如同用A门的钥匙去开B门的锁,即使对得上孔,却怎么也打不开。

“抓新型军事人才建设,走老路不行,走得慢也不行。”林政委说。人作为武器装备的使用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既无法“批发采购”,也难以“临阵磨枪”培养。而此次改革,是军队全面转型的“升级版”,同时也是人才素质转型的“升级版”,绝不是简单的精简缩编和重新组合。

在与基层干部的交流中,有一个在全旅上下引起震动的故事被不少官兵提及:前年,28岁的“精兵连长”傅新,被选派到国外留学深造!

翻阅傅新的军旅履历,记者发现:“军事+政工”交叉任职、“主战+兵种”复合培养、“机关+基层”双向锤炼的成长路径,是傅新成长成才的经历。而这种复合培养人才模式已成为该旅新型军事人才形成的“加速器”。

该旅某合成营副营长范明宇,去年还是一名技术干部。而今年初他转岗成为指挥干部这件事,也在该旅官兵中引发热议。

“军队没有一个岗位是多余的,新型军事人才既要有一流的专业素养,也要能指挥、会管理、懂技术,胜任岗位需要。”刚从国外某军事院校深造归队的该旅旅长潘守勇对此有着深切体会:不能把年纪轻等同资历浅,把经验少当成素质弱。

“不拘一格用人”的前提,是要具备能打善谋硬本领的人才队伍,不能局限于用“岗位”“级别”甚至“年龄”来决定。

让复合发展成为人才成长的模式,得到了全旅上下的广泛认同。近年来,随着“军事+技术”转岗培养方式的深化拓展,不仅让该旅军事干部身上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还使技术干部的指挥水平显著增强。一批有着“军政双重经历、跨兵种任职、参与过大型军事演习”的新型军事人才正活跃在基层一线,推动该旅强军兴军建设不断迈开新步伐。

接力培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如何科学有序地实施推进。

去年,在一次拉动演练中,相关人员操作不慎,某连一台装备哑火,行动失利,该连连长受到处分。

今年初,旅党委班子全新组建。在首次基层岗位调整中,这名连长出乎意料地被提拔为某合成营副营长,并负责装备管理。

这源于旅党委始终坚持靠制度培育人才的决心。经了解,虽然这名连长受了处分,但导致问题出现的并非其主观原因,其个人能力素质突出。该旅党委依据《旅人才培养规划实施意见》,持续为其专业能力提升打造平台,使其正确看待得失,全身心投入人才“熔炉”。

“军事人才成长和战斗力生成的周期较长,必须坚持效益至上。”旅政委林官亮告诉记者。过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一度进展缓慢,其“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个将军一个令”,以致形成人才培养“断流”甚至出现“烂尾楼”现象,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各级党委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大局观,形成人才培养的接力意识。”林官亮介绍说,新的旅党委班子组建后,他们注重在人才管理与使用上完善配套措施,不少在原单位的人才骨干被继续委以重任,让人才建设发挥出最大效益。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用昨天的战斗力标准,培养今天的打仗人才,打不赢明天的战争。作为军队建设一项战略工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数年如一日地打基础、持之以恒下大力,才能为打赢未来战争持续注入“新动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