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学历士兵来了,“傲慢与偏见”的背后是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许必成 王雪振 张硕田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2 03:15

新时代呼唤士兵之变

■徐建刚

苏爱国来自一个从军氛围浓厚的家庭。他还未出生时,大哥苏爱军便已入伍,两年后,二哥苏爱卿又参军服役。彼时,军营里的高学历干部都是“稀罕物”,更不用说像苏爱国这样的高学历士兵。

一家三兄弟,两种截然不同的从军环境,折射的正是我军兵员素质的时代之变。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944年,当毛泽东谈出这一论述时,面对的是部队官兵主体为贫苦工农的事实。

他的论述充分表明,即便在草根英雄辈出的战争岁月,官兵的文化素质仍然被党与军队的领袖高度重视。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在作战间隙提升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的举措,既凸显了时代的无奈,也彰显了育人的紧迫。

而苏爱国出生的年代,正是世界新军事变革勃兴之际,军队的发展呼唤高学历人才。

2005年10月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冬季征兵命令宣布全面开展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2008年6月,原总参谋部、原总政治部和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宣布将兵役征集对象主体调整为全日制高中以上层次各级各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当年底,3.9万余名高校毕业生携笔从戎。

而今,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渐成部队建设生力军的高学历士兵脚下是强军兴军新征程,肩上是新时代使命任务。我们不禁发问,他们是否完全融入了人民军队的钢铁方阵,成为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新时代的视野与命题下,一些现象需要我们反思警醒:认同感低,偏重发挥特长而不注重整体塑造;管理教育方法一成不变,质效偏低……这些现象说明,高学历士兵群体的培养使用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亟须一步步去改变。

“空间”+“理解”+“培塑”,是调研中高学历士兵最普遍的呼唤。很多人表示,如果参军能够给高学历士兵创造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空间,如果军旅生涯能够让高学历士兵在素质强化上产生更大增值效益,那么,高学历士兵群体能够更好地与部队建设同频共振。

而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座座军营,是否能成为孕育这种格局的先行者?我们期待着苏爱国们的破茧成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