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上好八连:从“霓虹哨兵”到“霹雳尖兵”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广照 黄超 代烽责任编辑:朱红
2017-12-06 06:42

11月29日,东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首届“十大霹雳尖兵”颁奖典礼“燃爆”全旅。双双接过“霹雳尖兵”奖杯,“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李旭和四小队队长魏德富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数年内历经两次改革,东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南京路上好八连”不忘初心,在新时代转型发展中步履铿锵——

从“霓虹哨兵”到“霹雳尖兵”

■解放军报记者 陈广照 黄超 代烽

战歌雄壮,掌声如雷。11月29日,东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首届“十大霹雳尖兵”颁奖典礼“燃爆”全旅。

双双接过“霹雳尖兵”奖杯,“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李旭和四小队队长魏德富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深深明白,这份荣誉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连队意味着什么。”两位获奖者滚烫的心里话,道出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走进新时代、誓有新作为的雄心壮志。

对一个来自荣誉连队的兵来讲,这份使命感荣誉感来得格外深沉厚重。

就拿魏德富来说,7月,他代表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特战骨干集训,在结业考核前一天训练时,右脚被障碍划出一道大口子,鲜血直流。第二天,他强忍疼痛完成所有课目考核,夺得武装泅渡第一,被评为优秀学员。

载誉归来,行囊还未放下,又接到“猎人集训”的通知。他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再出征,在高手如云的集训比拼中,夺得综合第一及4个单项第一。

“军队是要打仗的。”魏德富说,人人都争当精兵,才能真正实现强军。

这份清醒坚定,源于八连官兵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源于对“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坚定追求。

几年前,八连由步兵分队改为特战分队。今年4月,又从上海警备区划归特战旅,成为一支新型特种作战力量。

从省军区系统转到集团军系统、从守备部队转到野战部队,“从零开始”的艰难、“破茧成蝶”的阵痛,这次来得尤为猛烈。

缺装备、缺教材、缺人才,八连官兵不等不靠,主动承担起步手枪应用射击、应用攀登等多个险难课目的示范任务。

转型一开始,就险情不断。一次步手枪应用射击训练,一名战士在对不同距离、随机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时,不慎误判,差点酿成事故。

翻看接下来风险日渐增大的训练计划,个别人心里打鼓,提议为安全起见可适当降低难度。连队党支部却态度坚决,要达到“水深千尺能泅渡,山高万丈敢攀登”的目标,不摔打怎么行!不涉险怎么行!

事后,他们科学筹划、精心组织、严密实施,为全旅步手枪应用射击蹚出了新路子。

纵是荆棘满路,也是毫不退缩。一名战士的艰难转型,可以看作全连的一个缩影。

盛夏时节,旅里派出首批24名官兵到某老牌特战部队学习伞降,八连下士驾驶员朱建平主动请缨参训。

当时天气又热又闷。训练离机定型动作时,往往需要采取半蹲姿势,一蹲就是半个多小时。朱建平主动加练,蹲久了双腿酸痛麻木,全靠意志支撑。好几次中暑眩晕,清醒后爬起来再练……

随后的着陆定型训练不仅艰辛而且危险,训练不扎实,实跳中身体姿势不正确,轻则骨折重则丧命。守着两米多的高台,朱建平每天反复百余次跳下揣摩动作要领,经常练得双腿肿胀,睡觉时不得不将双腿架高。

在这期间,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还啃下厚厚一本伞降教材,记下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结业考核时,朱建平理论、操作全部优秀,被评为全优学员。学成归来,他被营里任命为伞降基础课目负责人,编写的伞降基础训练教案被纳入旅教案库,并下发全旅施训。

“瞄着第一练、盯着弱项补、看齐尖子追”,短短半年时间,八连人人掌握战术手语、格斗、爆破、攀登等10项以上的特战技能。

前不久,该旅首次组织特战等级评定,八连85%的官兵通过等级考核,在全旅建制连队中名列前茅。

1949年,陈毅在部队进驻上海前曾告诫官兵:“野战军在别处打仗要野,可进了上海不能野”。如今,八连又重新“野”起来,真正做到了“军事好,如霹雳”。

行动的坚定、攻坚的意志,来自于思想和理论的成熟自信。

组织“蒲公英”理论宣讲小组,将十九大精神送到一岗一兵;走进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走进驻地看中国第一高楼诠释的“中国奇迹”,看国产大飞机C919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攀升……“‘政治好,称第一’,是‘好八连,天下传’最重要的保证。”该旅政委储爱军说,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官兵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春风化雨般的理论熏陶,让八连官兵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视野不一样,认识问题的层次和高度不一样,处理问题的胸襟和见解不一样。

其实,不管向哪走、不管走多远,八连砥砺前行中,都怀着一颗永不忘却的初心。

八连连史馆里,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的“三箱”传家宝,已传承到了第42代传人。“为人民、几十年”,不忘初心的八连官兵,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时代篇章。

“感谢你们对我的悉心照顾,舍不得你们走……”依依惜别情,未语泪先流。11月底,八连官兵接力照顾41年的残疾人胡红根,冒着严寒,坐着轮椅来连队为退伍老兵送行。“没有八连,我活不到今天。”胡红根动情地告诉记者。

胡红根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生活难以自理。1976年,八连官兵开始照顾他。一开始,胡红根称八连战士为“解放军叔叔”,现在八连官兵称他为“胡伯伯”。称呼的变化,见证了一段几十年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军民深情。

华灯初上,上海的夜,绚丽而静美。夜色下,刚从南京路学雷锋归来的八连官兵,结合年终总结,加班梳理特战训练中的10多个难题,明确责任人,制订时间表,向新的更高目标发起冲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