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董彬新”,经常性思想工作标准到底是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典宏  何楚洋  何寒责任编辑:张硕
2017-12-13 02:12

今年上半年,一篇署名为“董彬新”的文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谁的成长不疼痛》,在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学而识习”公众号上一经推送,便掀起了一股“转发”热。关注“董彬新”,只因这篇文章写到了很多基层带兵人的心里,让人看到了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魅力。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图为火箭军某旅官兵沙漠行军场景。作为该旅磨砺官兵意志的常态化手段,沙漠戈壁拉练也成为检验他们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孙海丰摄

寻找“董彬新”

■解放军报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何楚洋

一夜之间,“董彬新”火了。

今年上半年,一篇署名为“董彬新”的文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谁的成长不疼痛》,在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学而识习”公众号上一经推送,便掀起了一股“转发”热。大伙儿纷纷问:“董彬新”是谁?

关注“董彬新”,只因这篇文章写到了很多基层带兵人的心里,让人看到了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魅力。

这篇文章到底说了啥?文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董彬新”有个士兵叫“二雷”,在营部当通信员,每天打打杂、跑跑腿,领个文件、发个通知,是很多战士羡慕的对象。

日子过得舒坦了,“二雷”的专业却一天天荒废了。“董彬新”上任没几天,就让“二雷”打铺盖卷回连队。

“二雷”开始不理解,心里疙瘩解不开。“董彬新”知道“二雷”听得进话,先是给他讲自己的故事,接着又给他讲道理:年轻辛苦,苦一阵子;老来辛苦,苦一辈子。“董彬新”看出“二雷”是块好钢,时时督促他:基础需打牢,专业得学好,军事要过硬。

慢慢地,“二雷”在基层找到了存在感,不仅很快把专业捡了回来,还因表现突出立了功。

立了功受了奖,当了班长入了党,战士进步的“四大件”都有了。“二雷”就想功成身退,回家结婚生子经营小家庭。

这时,“董彬新”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从侧面一打听,得知“二雷”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才起了“退意”。于是,他把“二雷”的老父亲接到了部队,苦口婆心:“您的儿子很优秀,部队是他展示才能的大舞台,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接着,又把“二雷”女友带进连队荣誉室:“他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军人的事业更需要你的支持。”家人理解了,“二雷”如愿留了队。

去年,“二雷”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集体婚礼,夫妻二人合力还在广州市供了一套房。

“董彬新”问“二雷”:“怎么样,留队后悔吗?”“二雷”嘿嘿不语,一脸感激的憨笑。

如今,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二雷”走上了营“士官参谋”的岗位,兜兜转转一圈重回营部。现在的“二雷”,已不是当初那个跑跑颠颠的“二雷”,岁月沧桑了他的容颜,更厚实了他的阅历、经历和能力。

“二雷”扎根军营的心坚定了,“董彬新”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法子也出了名。此后,“董彬新”接二连三推出文章,篇篇堪称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活教材”。

“董彬新”究竟是谁?一时间,大家都在好奇地寻找。“我们有千千万万个‘二雷’,但我们更希望出现千千万万个‘董彬新’。”文章的一条评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无疑,“董彬新”做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成功的。在有血有肉的“二雷”故事里,如果没有“董彬新”靠上去关心鼓励,也许“二雷”还只是个通信员;如果“董彬新”不懂“二雷”,不去悉心指导,也就没有今天成功的“二雷”。

一番寻找,“董彬新”总算被找到了,原来是该旅几位“老政工”的化名。事实上,“董彬新”究竟是谁已不重要了,关键是这番寻找,引发了该旅一场对经常性思想工作评价标准的大讨论。

“寻找‘董彬新’的过程,是一次对经常性思想工作再认识的过程。我们之所以为‘董彬新’叫好,是因为他做的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让‘二雷’们听进去了,还实打实地带动了他们的成长。”该旅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评价经常性思想工作成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董彬新”就是答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