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陆军某旅紧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钱程 蔡志伟 汪嘉诚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10-31 16:03

“景点”变“站点”, “常用”更“常新”

分发使用管理表,这是“党内政治生活馆”建成后该旅业务部门干的头一件事。全旅40多个党委支部、300多名党员都收到了这张使用管理表,表上详细说明了该馆的使用程序和使用规定。然而过了没多久,就有官兵提出疑问——“每次进馆不超过40分钟,有点走马观花”“建了一个月,书柜上的书还是新的”……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建言献策让负责场馆管理的组织科干事梁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党内政治生活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流量,更要看质量,不能让它沦为‘景点工程’‘形式主义’”。受此启发,梁干事在党内政治生活馆出口处放了一本留言册,邀请官兵积极留言。

让“景点”变“站点”,让“跟团参观”变“政治学习”,这是党内政治生活馆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几天后,他们将官兵留言梳理汇总,形成《党内政治生活馆使用秩序册》,将四个区域的名称由原先的“展区”调整为“功能区”,并要求政治干部和党委支部成员带头进馆看书学习,将学习成果纳入干部考评。同时进一步调整场馆结构、分配使用时间、拓宽使用范围,专门制作了一本彩色版使用指南,详细介绍党内政治生活馆每一个功能区和点位的使用方法,让官兵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还选拔一批基层骨干,经过培训后上岗轮流担任馆长,引导入馆官兵用好各项功能。

“跟团参观”变“政治学习”

基层骨干轮流担任“馆长”

“这里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学习党史军史的大门”“从宣誓厅走出来,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慢慢的,在党内政治生活馆的留言册上,官兵的“建言”变成了“感言”。“这就是我们建馆的初衷,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真正‘热起来’,牵引带动基层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组织科干事梁晟欣喜地讲。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就此结束。“每次来都是同样的场景,次数多了就失去了新鲜感……”一个月后,留言册上新出现的一条“吐槽”让组织科干事张捷陷入了深思。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准确定位党内政治生活馆的“价值点”,关系到能否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正当张捷苦苦思索对策时, 学“习”小队带回的成果让他眼前一亮。陕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王杰班”、“红四连”……为了近距离感受习主席强军思想的深刻内涵,该旅组建了一支学“习”小队探访习主席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和关怀视察过的部队,他们不仅将此次学习之旅制作成纪录片,还带回了主席当年用过的煤油灯和锄头。

原来,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能否常用常新!张捷恍然大悟,党的足迹不断向前、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学习形式不断创新,党内政治生活馆的内容决不能定格在建成的那一天。想要让场馆跟上时代,不仅要在“常用”上下功夫,更要在“常新”上作文章。为了让党内政治生活馆在有限的场地中焕发不竭的生命力,张捷带着建设小组的成员一次又一次地进馆:他们利用楼梯和走廊的外围空间张贴最新理论和讲话;将第一功能区的图片改为壁挂式,随时更换更新,确定“‘党的发展关键节点’详写,其他简写”的原则,确保能够持续更新5年以上;与驻地图书馆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及时更新第二功能区书目,同时设置2台电子图书馆,把旧书“藏”进去;随时根据党内新规的修订更换诫勉谈话区的墙上内容;利用好党内政治生活馆的吸顶音箱,及时录入最新讲话和理论。

党内政治生活馆步入2.0时代

模块化可拆卸、信息化可升级、一体化易操作,现在的党内政治生活馆已步入2.0时代。走进馆内,中央军委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资料展示内容径直映入眼帘。“决不能让党内政治生活馆的‘价值点’停留在‘出生点’上”,张捷告诉笔者,“只有让阵地跟上时代,才能焕发无尽的活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