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七虎院士的兴趣爱好:经常深入数百米的地下防护工程考察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姚冰 云利孝 钱晓虎责任编辑:孙智英
2019-01-08 21:40

“和平之盾”染霜白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教授钱七虎

姚冰 云利孝 记者 钱晓虎

【人物简介】钱七虎,1937年10月出生,江苏昆山人,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60余载从事防护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对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军队重大技术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钱老,您好!”冬日的暖阳洒向陆军工程大学校园,疏影斑驳的林荫道上,出现一位满头银发、眼神和蔼的老人,路遇的人们都会这样亲切地问候。这,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应采访之约,老人和我们一起漫谈,聊学生、聊生活、聊经历苦难的母亲,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如果不是先入为主的介绍,我们一定会相信,对面而坐的,只是一位邻家爷爷。

而他,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教授钱七虎,国际著名防护工程和岩石力学专家。1月8日上午,钱老刚刚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尽管已是82岁高龄,但钱老仍不忘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建设。采访的这些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刚刚召开,习近平主席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我们的对话就从“新时代”这个词开起。大半个世纪风起云涌的亲身经历,他说他和这个词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

1、

“我是在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那年出生的,民族灾难深重,母亲在逃难途中的小船上生下了我。七岁时,父亲贫病离世。要是没有1949年江苏的解放,我就会和我的兄、姐一样失学、失业,是人民的助学金支持我念完了中学,让我进入哈军工的大门,又是组织的选拔,我得以到原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留学,成为一名技术科学副博士。”

“时代这个词,在我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亲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跨越,就有一种死心塌地的跟党走的感觉。”采访中,记者看到钱老动情的眼神。

高中毕业时,作为上海知名中学的高材生,钱七虎有直接选派到苏联学习的机会,但这时传来消息:国家急需一批军事人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将在应届中学生中招收一批优秀毕业生!

一边是前途光明的留学生涯,一边是使命召唤的家国责任,钱七虎坚决听从组织召唤。因为他明白,自己是受过苦的乡下穷孩子,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靠得是党和国家,而这正是回报祖国的机会!

从哈军工毕业不久,钱七虎又被选拔留学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深造。学成回国后的钱七虎,一头扎进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

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科研事业举步维艰。某大跨度钢架、钢筋混凝土防护门研究设计任务下达,国内对于大型防护门的变形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钱七虎加班加点翻译整理出了十多万字有限单元法计算的外文资料,还学习了计算机语言编程,并开设系列讲座。“当时,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穿孔纸进行数据输入。由于穿孔机打孔不圆,经常引起停算,我后来索性进行手工穿孔。”对于当年的窘迫,钱七虎记忆犹新。

两年后,这项国内防护工程领域首创的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运用于当时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防护门,获得了极大成功。

2

“落后就要挨打!”胜利的喜悦非常短暂,而这句话几乎是钱七虎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为摆脱“有国无防”落后的现状,上世纪60年代,人迹罕至的戈壁突然一声巨响,荒漠里蘑菇状的浓云在空中骤然升起……当人们欢呼庆贺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弹爆炸中心勘查爆炸现场,年轻的钱七虎就是这群科学家中的一位。

他所进行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核弹防护工程研究——一项开创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的崭新学科,其研究对象和测试方法在国内都属首次。

“我有任务,走了。”在那些不分昼夜、紧锣密鼓工作的日子里,钱七虎和很多从事绝密工程的科学家一样,参加核试验出发临走时只能给家人留下这6个字。

在钱七虎看来,如果研究核武器等毁伤武器是在造“矛”,那么自己所从事的防护工程研究是在铸“盾”。为了铸造坚固的和平之盾,钱七虎带领一群中国科学家将运筹学及系统工程等现代理论和计算方法运用到防护工程领域中,开创了我国防护工程和国家人防建设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并迅速将这一学科推向了国际一流水平。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威力强大的新武器对国防工程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许多专家面露难色。钱七虎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研究之中。没有先进的模拟设备,钱七虎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著名高校、研究所和厂家,先后10多次修改设计图纸,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3、

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钱七虎的回答是:到一线工程去。在钱老书房的很多工作照便是最好的佐证。

钱七虎学生们说,钱老常深入数百米的地下防护工程考察,学生劝他,不用那么辛苦,但他却很固执:“现场调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需要重视一线数据的积累。”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雄安规划,这些关乎国家大计的重大工程,无不倾注着钱七虎的心血。经过现场的深入调研、探索,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铁打的三江口为砂岩地质,这种地质能确保我们工程上百年的安全。”采访中,钱七虎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了“西气东输”中的一个故事。西气东输管道过长江时原定于南京板桥,在方案意见征求中,钱七虎针对长江上游修建三峡电站的实际,提出改在扬州附近的三江口。经过比较论证,国家西气东输专家组采纳了钱七虎意见。

针对跨江、跨海战略通道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和防护要求,钱七虎提出防灾防空一体化、战略通道桥隧并举等多项发展战略提案,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并得以采纳。

“雄安,这座中国未来之城的建设是国家的千年大计。建设之初就要考虑解决传统城市建设中交通拥堵、内涝等城市病问题,要多管齐下,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在雄安建设规划的相关会议上,钱七虎用全局长远的眼光审视这座即将崛起的新兴城市,提出应大力提倡综合管廊与地铁建设、地下街建设和地下快速路建设相整合,从而减小社会干扰,避免重复建设、投资,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领域,钱七虎博中外之所长,为解决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力献策。他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中国工程院的国家咨询课题研究,共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著。

4、

“一辈子搞了那么多课题,但培养人才是我最大的课题。”采访钱院士,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闪耀在他眼神里的那种对杰出人才的殷殷期盼。

2009年,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的钱七虎,主动放弃自己被提名的机会,力挺中国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该学会主席,他给学会陈述的理由很简单:“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在钱七虎全力支持协调下,冯夏庭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唯一的一位中国专家。

“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钱七虎在自己60年的科研生涯中,倾心育人、提携后学,培养了一大批矢志强军报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并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建设中崭露头角。

熟悉钱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项不成文的“规矩”:每年都要举办一场特殊的“学术民主生活会”。会上,老、中、青科研人员“三代同堂”,围绕学术前沿或科研难点展开讨论,甚至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在他领军的团队里,70%的科研项目由年轻人担纲完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次赢得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大会主办权,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有的9个专业委员会中,有5名中国学者担任主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中国在世界防护工程领域的实力,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J.A.Hudson教授这样评价说:“无论是理论岩石力学,还是地面、地下岩石工程方面,中国正在引领全世界”。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