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锦鲤”
只有经历过“地狱”,才能捕获最终的“锦鲤”
“咔嚓”一口咬下去,苹果鲜嫩的汁液夹杂着泥潭中的污水一同流入口腔,不断刺激着味蕾。嘴角微微上扬,1号露出一丝满足感。“泥人”浑身的棕色盖住了原本的迷彩色,只剩下帽檐处红底黄字的代号格外明显。
“这一周,我们成长了,进步了,但离实战化还有不小的差距。”素有“魔鬼教头”之称的教练员陈明回忆起自己参加“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场景。
那是一个解救人质课目。按照规定,射手在5分钟内有2次射击机会,目标躲在被挟持人质的身后。第一次,目标只会露出半个头部;第二次,目标露出整个头部,难度稍小。
“目标第二次出现时再射击,稳中求胜。”这是陈明在赛前便制定好的策略。
然而,当比赛结束后,他发现多数外军狙击手都选择了在目标第一次出现时射击。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狙击手解释道:“我们不确定目标还会不会出现,所以要果断。在实战中可能只有一次扣扳机的机会。”
“用打仗的思维而非比赛的思维来训练!”队长刘近强调。
这种理念在参加巴基斯坦“团队精神”国际竞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31个竞赛内容中有25个都是以实战效果来评判成绩。
那一次,刘近面前有两个选择——穿过眼前平坦开阔的大路,能够节省时间和体力,方便下一个课目考核;而穿越密布荆棘的丛林,容易让队员受伤,还会消耗不少体力,甚至导致迷失方向,赶不到指定考核点。
刘近的选择是:整个小组丛林渗透,保持无线电静默,隐蔽前进。
就是这个选择,为中国军队赢得了高分——巴基斯坦裁判认为,如此才符合实战要求。
与寒冷的对抗,同样也是实战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冰水的“洗礼”是“魔鬼周”的必修课。这个被称作“浑水摸鱼”的课目,要求队员们抓住教练员提前放置在浑水沟中的20多条鲤鱼。
天空下起了小雨,仅有的工具是黄脸盆。于是,队员们聚在一起,在那条50多米长的水渠里,将水向外泼。
坡面很滑,泼出去的水又流了回来,浸透了队员们的迷彩服。低温席卷全身,寒气冻得他们瑟瑟发抖。
水位渐低,鲤鱼依旧活跃,队员们只能把衣服脱下来捆在一起,组成一道网,企图拦住鲤鱼。
寒冷逐渐刺穿了每一个人,27号似乎可以听见大腿在水中颤抖的声音。
“抓住了,抓住最后一条了!”27号举着那条“该死”的鲤鱼,晶莹剔透的水花飘洒在他四周。
人群前侧,教练员马新庆突然开口:“我宣布,‘魔鬼周’到此结束!”
27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就是那条最终的“锦鲤”?
是的,“魔鬼周”就这样结束了。
抓到“锦鲤”的74名队员围在一起,升起来篝火,烤着湿透了的迷彩服。
一瞬间,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无限延伸至永恒。
经历过最长的一周,那些代号背后的名字依然清晰地印在记者脑中,他们是——
01号骆稀琛,08号常家兴,23号泽让华军,27号章哲鑫,38号魏泽锟,50号包永强,54号霍天明,65号陈得和,67号胡波,76号尤红霞,77号何佩佩……
(图文:李灰懿、陈 萌、吴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