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伙食保障到位,让战士“吃”出战斗力!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贾豪天、樊龙佳、张钧泓等 责任编辑:张硕
2022-01-12 06:55:26

编者按

军人的饮食与战斗力息息相关,部队伙食保障决不像平常人家做饭吃饭这么简单,应根据不同任务、不同条件作出调整、探索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第81集团军所属部队的做法,可资借鉴。

智能化管理,炒菜机器高效快捷

■贾豪天 樊龙佳 张钧泓

“现在还在训练,还来得及做午饭吗?”前段时间,笔者走进第81集团军某旅,看到警卫勤务营炊事班战士上午10点半仍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不禁产生疑问。为了一探究竟,笔者来到了后厨。

厨房内,不似想象中那样满是油烟,也未见忙前忙后、热火朝天的景象,只有司务长赵秀强带着一名炊事员站在一台散发着食物香气的机器旁。“这台机器预设2000份菜谱,只需根据每日食谱和用餐人数,将简单处理后的食材放入机器,便可自动烹饪。”说话间,赵秀强点击机器屏幕“一键启动”,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鱼香肉丝就出锅了。他告诉笔者,以往,炊事员们的训练成绩提升,总是伴随着伙食质量下降,有了这台机器,两名炊事员值班1小时就能保障200人的就餐需求,“不用被拴在灶台前,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训练,伙食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这台炒菜机器是该旅智能化伙食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去年,为提高伙食保障智能化水平,该旅引入这一系统。该系统包括食谱定制、物资采购、食品加工等环节,解决了人工填报费时费力、菜肴口味时好时坏等问题。

“过去1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20多分钟。”赵秀强告诉笔者,不仅烹饪变得轻松许多,通过这个系统,验收实物和入库的效率也大幅提升,每个伙食单位只需将每周食谱、食材消耗量和就餐人数等数据输入到管理终端,供应商就会对表采购计划送货上门。使用与管理终端连接的专用秤进行称量后,所有数据直接录入系统,无需炊事员费时费力往来于机关和连队之间提报、审核、汇总、结算。

其实,刚刚引入智能化伙食管理系统时,大家对这个“新家伙”并不是很托底。每次食材出入库登记时,值班炊事员仍会对照计划表进行核对,填写入库登记表留底。可一次食材重量检测,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那天,赵秀强正和供应商核对菜品种类重量,系统突然提示检测异常,显示白菜重量与采购计划不一致。赵秀强对白菜重新称重,发现果然少了2.5公斤。自此,大家对智能化伙食管理系统的顾虑“烟消云散”。

转眼到了饭点,食堂内香气四溢。就餐结束时,几名战士通过食堂内的终端给当天菜品打分点评。赵秀强告诉笔者,这是他最喜欢的系统功能——“网上星级食堂评比”。打开系统可以看到,该营去年12月第二周最受欢迎的菜是咖喱牛肉,官兵点赞153个。他说:“有了数据支撑,官兵喜好一目了然,为下步科学合理制订菜谱提供了依据。”

快餐式供应,开袋即食无需碗筷

■赵皓军 兰希同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狄伯文

深冬时节,北疆大漠寒风呼啸,第81集团军某旅演训场上,两名战士手提几包快餐大步流星朝着疏散隐蔽地域走去。“我要西红柿牛腩和鸡肉卷”“我要宫保鸡丁和手抓饼”……伪装网下,官兵们围成一圈领取晚饭。

笔者在现场看到,所有菜品均用流食袋进行封装,主食则被装在独立包装的塑封袋内。战士们用手轻轻一挤,就能把饭菜吃到嘴里,无需碗筷餐具。吃完后也不用花时间清洗餐具,只需一个简易袋就能收完一个排的垃圾。

“夏天吃饭一碗沙,冬天吃饭拌冰碴。大漠缺水难洗碗,顿顿餐后靠纸擦。”这是该旅官兵以往在野外就餐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旅官兵苦练打赢本领,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演训场上度过。然而,大漠的恶劣环境让“好好吃饭”成了难事,旅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都说好的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但在寒风呼啸、风沙肆虐的演训场上,要当好这半个指导员并不容易。”该旅领导介绍,为搞好战场热食保障,他们曾有过多次尝试。

起初,他们让炊事班伴随保障,但在风沙天气下,无论是烹饪、分餐还是就餐过程中,沙土总能钻进饭菜。无奈之下,他们又改为营区烹制、前送保障。但这样制炊成本高、分餐时间长,尤其在秋冬季,经常饭菜还没到官兵手中就已经冰凉,而且餐后的大量垃圾也不便处理……

几次尝试后,该旅转换思路,终于走出一条贴合实际的保障路子。他们借鉴“外卖快餐”的思路,制订便于加工运输、分发食用、短期储存、垃圾处理的熟食成品需求方案。炊事班只需将封装好的菜品和主食简单加热后装进保温车,就能直接分发到官兵手中,无需碗筷、开袋即食,收获好评连连。

随后,该旅又根据粥、汤、水需求量大、便于自制的特点,在地方餐饮公司的技术指导下,自费采购6台食品封装机,将粥、汤、饮用水快速打包,与快餐一并前送,保证了“战地快餐”的全套供应。

该旅合成二营指导员程晓光介绍,这种“战地快餐”与单兵自热食品配合使用,使官兵在紧张的演训期间吃饭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家普遍叫好。

微议录

勇于探索出真知

■侯军飞

近期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将士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潜伏数天,伙食补给却只有冻成石头一样硬的土豆,与敌军吃的火鸡、面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画面让无数观影者心酸流泪。志愿军艰苦作战、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伙食保障对战争的影响更值得我们深思。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伙食保障越发科学精细,“吃得好”早已不再是新鲜事,而随着实战化演习训练任务不断走深走实,“吃得快”则越来越成为部队的普遍诉求。无论是平时营区就餐,还是战时野外补给,都应探索创新保障模式,让官兵在不同任务中、各种环境下,都能吃得又快又好。

要让战士“吃”出战斗力,就要着眼实际需要,寻求伙食保障的最佳效益。从炒菜机器进入厨房到封装流食现身演训场,越来越多好用、管用、实用的伙食保障模式不断涌现。勇于探索出真知。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和思维转变,未来伙食保障可以进一步让官兵从繁琐的炊事保障中解脱出来,把力量用在锻造战斗力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