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磨”一课
——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吴伟鹏参加优秀教练员比武的经历
■黄建建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小云

战术训练中,吴伟鹏(左一)指挥战友出击。郭琦楠摄
前段时间,第82集团军某旅组织优秀教练员比武,某连二级上士吴伟鹏围绕“步兵班攻击建筑物”战术展开授课,受到官兵一致好评。
授课中,他紧贴实战设置特情,利用手工兵棋进行分析推演,还借鉴国外无人机战例,讲授无人智能装备战术运用方法,让现场官兵对该课目训练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战术指挥有力、教学方法新颖,吴伟鹏在比武中名列前茅,这堂课也被评为精品课。
走下比武场,战友纷纷点赞,吴伟鹏却并不满足:“授课表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比武各个环节的扣分项并不多,提升的空间又在哪里?”
“这堂课我都准备了5年之久,每讲一遍都觉得还有不足之处。”面对笔者的疑问,吴伟鹏道出缘由。
5年前,还是一名中士的吴伟鹏看到身边战友因课讲得好,给连队争了光,不禁心生羡慕。于是他也选择了一堂战术课,准备参加比武。
机会来了。孰料,营里首轮筛选,他便因流程出错被判出局。“初战失利,就当是积累经验。”吴伟鹏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轮比武中。
次年参加比武,吴伟鹏在授课环节认真准备,精心设置“大场面”,反复练流程、抠跑位,却在旅里这一关被刷了下来。
“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别人能得高分?”吴伟鹏很不服气。现场一名评委告诉他:“一堂课讲得好不好,不能只看场面,战术是否实用管用、指挥是否灵活高效才是重点。”
听到这里,吴伟鹏涨红了脸,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
从那之后,他渐渐沉下心来,训练中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官兵请教,课余时间认真观看网络精品课,备课时不再将重心放在制造亮点,而是充分考虑实战背景,扎扎实实练好每个环节。
吴伟鹏的转变,战友们看在眼里。一些经常被他请过来指导示范的骨干都认为,吴伟鹏对课目重点内容把控精准,战术动作规范,授课技能已十分成熟。
得到大家的肯定,吴伟鹏信心大增,准备再次登台证明自己。可随后两年,由于上级抽考方式变化和连队其他班长报名参加等原因,吴伟鹏多次与比武机会失之交臂。
“既然不能参加,就在背后托举战友走得更远。”短暂失落后,吴伟鹏迅速调整状态,主动申请到比武场去当示范兵,顺便研究比武规则和战术战法变化,学习借鉴他人长处。
战友备课期间,吴伟鹏忙前忙后准备教案、器材,并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能帮助大家取得佳绩,也是给连队争光。”面对战友的感谢,吴伟鹏语气坚定。
通过全程跟进两届比武,吴伟鹏发现,随着部队战斗力建设深入推进,大家对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制订战术是否符合战场实际、方法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讲解是否通俗易懂等,成为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参加优秀教练员比武,是为了交流组训施教经验、探索管用实用战法,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荣誉,无异于本末倒置。
“我们教的战术,上了战场真的管用吗?我们传授的方法,能有效应对真实特情吗?”从比武场归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涌上吴伟鹏心头。他大量研究国外实战案例,将执行任务涉及的战术战法重新进行研究论证,不断优化组训施教方案。
利用手工兵棋推演战术动作和步骤的可行性;借鉴外军实战经验,组织无人机协同攻防训练……每次有了新思路,吴伟鹏都会带领大家反复研练。
今年比武的消息传来,吴伟鹏在战友的鼓励下再次报名参加。但是这一次,他更渴望展示自己最新摸索的“步兵班攻击建筑物”协同战法,让大家批评指正。
就在比武前半个月,上级突然通知:每人上报3堂课,随机抽取一堂,授课时长不得超过20分钟。这个消息在一众参赛选手中“炸了锅”,不少人表示“根本来不及准备”“时间太短,讲不出啥”。吴伟鹏反而内心平静:“不用刻意准备,把平时所思所练讲出来即可,正好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
比武当天,吴伟鹏表现出色,以其新颖的战术思路和精准的指挥调度,赢得“满堂彩”。
回到连队,他将多年来的训练心得和授课经验整理成册,与前来取经的战友分享。
不久后,连队组织战术考核,官兵们灵活运用吴伟鹏摸索的新战术,快速占领“敌”工事。看到这个结果,5年来备课的一幕幕在吴伟鹏脑海闪过。他已然明白:“优秀教练员”的比拼不只在课堂,更在未来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