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体论坛】
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
■王浩然 江立青
一位攀冰爱好者曾说:“不要试图用‘不可能’去挑衅一个攀冰者,因为他们狠起来连小碎冰都不放过。”
在攀冰者眼中,没有不可能;在我军官兵眼中,同样一切皆有可能。
经过长途跋涉后,体力接近枯竭,在寒风中,面对横亘在眼前的高达30米、坡度近乎90度的陡峭冰壁,怎么办?前进,未必能登顶,亦有坠落的风险;放弃,则是最省力、最保险的选择,但也注定会失利。
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的恐惧,官兵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自信,大家迅速开启攀越冰壁的行动。这一切,源自于官兵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更源自于官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攀冰,被很多人视为一门艺术。冰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的艺术品,存在于最寒冷的地方。想要攀越成功,必须综合考虑冰的坡度、厚度、着力点、安全性等多种因素,在冰壁上规划出一条可行的攀登路线,一斧一凿地努力登顶。这既是对体力和技术的考验,也是对胆量和意志的磨砺。官兵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迅速登顶,不仅因为他们平时力量训练做得充分,攀冰技术过硬,更重要的是,他们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内心义无反顾,排除万难也要去争取胜利。
在寒风呼啸中,身体悬挂在半空,官兵用手里的冰镐稳稳地凿击冰面。那清脆的声响,既让人胆战心惊,又催生出一种热血澎湃的力量和豪情。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挑战和险阻,唯有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才能迎接胜利的曙光。
站在半山腰看风景,往往没有在山顶上看得辽阔、壮丽,这也暗含着一个道理:无限风光在险峰。想要看到最美的风景,就要有不惧风雨、不畏险阻的进取精神,还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的勇气和魄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勇攀高峰,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壮丽景观。
【军体小知识】
冰瀑上的芭蕾
■谭鹏飞 任 远
攀冰,顾名思义,在冰壁上攀登,是一项小众且冷门的极限体育运动,又被誉为“冰瀑上的芭蕾”。
身处冰岩绝壁,每一次挥镐、每一次踢冰,每一次金属与冰壁的碰撞,都是对自己的挑战。攀冰运动所展现的技术、力量、耐力、毅力和勇气,令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热血澎湃。
攀冰,起源于欧洲早期的登山运动。根据冰的连通性,可分为冰壁攀登和冰岩混合攀登两类。根据冰的性质,又可将冰壁分为季节性冰壁和常年存在的高山冰壁两种。
攀冰是一项借助装备器械而进行的运动,需要配合冰爪和冰镐进行。
冰镐给手提供着力点。举起冰镐,大臂后引,肘关节弯曲并指向冰壁,以胸肌和肩部肌肉带动手臂挥镐。当镐尖快要劈到冰壁时,手腕下压,使冰镐尖快速敲入冰壁,同时避免手或手柄与冰壁相撞。在挥镐时,肩、大臂、小臂和冰镐应在同一平面内挥动。打镐要瞄准冰面上的内凹处;在凸起处打镐会导致冰面破碎,无法固定冰镐。
冰爪为脚提供着力点。在提脚的同时以膝关节为轴,脚尖略微上勾,使脚向前摆动,并平稳地发力前踢,确保冰爪的第一组前齿平直地扎入冰面。和打镐类似,冰爪应垂直踢入冰壁。冰爪插入冰壁后,应避免脚上下晃动,否则冰爪容易从冰壁上滑出。脚的着力点是否稳固,关系到身体的稳定性和攀爬的速度。
除了冰爪和冰镐,攀冰者还需要熟练掌握运用绳子、冰锥、快挂、扁带、主锁、保护器等装备器械,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攀冰保护系统,确保安全攀爬到冰壁顶端,并能成功返回地面。
大部分情况下,攀冰都在野外进行,冰质和天气都对攀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攀冰前要勘察地形,考察冰质,选择好攀登路线。攀冰还需要准确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与温度、季节的前后、不同的日照情况等,都会影响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