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战结合推动基层卫勤工作新变化
■张翱宇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通讯员 付善柱
近年来,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基层卫勤力量不断淬火成长。作为全训建制单位,平战结合的卫勤保障模式为卫生连等基层卫勤力量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近日,记者在陆军基层部队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基层军医抱怨自己“不被重视”,平时很少有人来就诊,还时常被官兵“吐槽”技术不精;有的基层军医感到自己身份定位模糊,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多、业务性工作少,缺乏临床实践机会;还有的军医认为交流学习机会少,不利于专业水平提升……
如何实现“平时服务官兵、战时服务打赢”的目标,扎实做好基层卫勤保障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单位善于倾听官兵呼声,瞄准打仗所需不断探索,通过明确战位任务职责、畅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医疗环境设施等有效举措,为基层卫勤保障工作提质增效探索出一些方法,基层卫勤建设出现可喜变化。
变化之一
基层全科医生越来越多
“危重症患者中,对创伤失血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应该尽快给予止血治疗……”前不久,正在体系医院培训的陆军某旅军医赵文涛与旅里的战友们“云上连线”,分享临床经验,交流学习心得。
“单位的好机制,让我们基层年轻军医有了更多成长机会。”赵文涛说,通过代培轮训,越来越多基层军医成长为全科医生,得以更好地守护战友健康。
谈及个人成长历程,赵文涛深有感触。过去一段时间里,基层官兵对年轻军医的认识有些模糊。平时,年轻军医负责日常公差勤务等事务性工作较多,坐诊治疗的机会较少,以至战友们常常称呼他们为“军医排长”。
几年前,怀着从军报国、救死扶伤的理想,赵文涛从某军医大学毕业后来到基层部队。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守护官兵健康的“急先锋”。没想到,自己却成了单位各类事务性工作的“排头兵”。
平日里,年轻军医忙是常态,加之专业技能提高慢、临床经验积累少,让赵文涛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无独有偶,陆军某部军医倪思康也曾为此苦恼。在该部组织的“学军事、练指挥、强本领”活动中,刚任职不久的倪思康和其他几名军医每天投身于火热的军事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倪思康的作战标图、作战计算等课目综合成绩达到优秀水平。不过,他心里却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对军医而言,既要增加‘兵味’,更要注重‘医味’。”倪思康认为,精湛的医术,才是一名军医的核心战斗力。自己虽然军事课目训练抓得紧、见了效,但医疗专业训练始终面临缺平台、缺设备、缺时间的现实困难。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单位在使用和培养基层军医队伍时,大多采取专业技术军官和指挥管理军官统一训练的模式,分类训练、分类考核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这样很容易出现组训施训“一把抓、一锅煮”的现象,不利于基层卫勤战斗力的提升。
针对新情况新变化,一些单位立足自身实际,厘清模糊认识。一方面,他们明确军医队伍的战场定位,科学统筹工学矛盾,分别为不同类型的军官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减轻军医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他们引导各级树立“送学培训就是服务打赢”的思想,鼓励广大军医考学深造,走开定期代培、轮转学习的新路子,将外出实习培训与日常卫勤保障有机结合,帮助年轻军医积累临床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来提升专业素养。”赵文涛告诉记者,经过系统轮转学习培训后,自己对如何更好缓解官兵病痛有了更多方法手段。
记者了解到,在基层部队,越来越多的全科医生脱颖而出。日常坐诊中,他们可以根据官兵的病情合理制订诊疗方案,进行基础疾病的化验检验、康复理疗、口腔护理等方面治疗,为战友们提供更权威、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变化之二
外出看病就医的官兵少了
基层军医综合诊治能力提升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外出看病就医的官兵少了。
前不久,某体系医院巡诊医疗队来到陆军某部。医疗队刚进营区,曾多次参加巡诊的康复理疗科医生王刚强就拿出自己的诊疗本,联系之前疗程进行到一半的战士小刘。
“王医生您好,我的身体经过我们营区诊疗中心的治疗,现在感觉好多了……”听到小刘的回答后,王刚强有些吃惊。他走进营区的诊疗中心,只见一台台崭新的医疗设备整齐排列。“没想到,你们的设施现在竟然这么齐全。”王医生不禁感叹道。
“好的设备更需要搭配好的治疗方案。”军医米林成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建强基层军医队伍的基础上,着眼打仗所需、官兵所盼,积极协调配发、采购多台新式医疗设备。随着各类医疗设备陆续投入使用,目前该部已实现营连配备卫生所(站)、营区设立诊疗中心,各点位基本具备门诊综合治疗能力。以往战友们对基层军医只能“简单开药”不能“对症治疗”的刻板印象逐渐改观,大家对基层卫勤力量更加信赖。
治疗方案的落实力度,往往决定了伤病员身心能否快速有效恢复。然而,在基层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个别伤病员对军医给出的治疗方案落实不到位,不仅影响自身恢复周期,甚至还有病情恶化的风险隐患。
陆军某部班长小陈在训练中韧带不慎拉伤,军医为他开具全休证明,建议他停止运动,配合药物治疗,期间不适随诊。
小陈却有自己的苦衷:他刚担任班长,担心被战友们用“有色眼镜”看待。于是,他在全休期间除了不参加班里的军事训练外,集合、点名次次不落,导致病情恢复缓慢。
“良好的就医休养环境,能够有效减轻官兵的压力。”该部领导介绍,他们充分考虑青年官兵的实际特点,探索构建官兵营区内就医休养机制。良好的就医休养机制不仅能帮助基层连队“轻装前行”,还能为官兵提供安心静养、随时就医的暖心空间,有利于大幅缩短官兵痊愈周期。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为使基层伤病官兵拥有更好的就医休养条件,他们灵活设置多种类别休养区,配备全科军医与卫生员,提供24小时伴随保障,依据伤病官兵身体情况设置不同治疗休养时长。休养区内既有镇痛仪、牵引治疗仪等康复设备,也有雾化仪、微压氧舱等治疗器械,能够有效满足官兵训练伤、常见病休养康复之需。
变化之三
向战为战的氛围更浓了
“药品配备不仅要按照上级战备方案制订,也应根据部队自身实际情况执行”“简单套用往年数据和经验不可取”“要考虑普遍性,也要考虑特殊性”……一次演训前夕,陆军某旅卫生部门官兵围绕如何制订采购药品目录展开热烈讨论。
“药品采购目录不能由机关业务部门‘按部就班’制订,要多考虑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官兵自身情况等因素。”该旅领导对记者说,科学的药品储备能够保障官兵战斗力持续饱满。遂行大项演训任务时,卫勤保障有许多复杂变量,需要党委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卫生部门采购什么药、储备什么药,应该始终用战斗力标准这把标尺来度量。
随后,该旅开展覆盖全员的健康摸底工作,对官兵日常用药需求进行调研。在机关召开的“药事工作会议”上,来自基层的代表们提报各自单位的用药需求,机关部门审定后,最终生成契合部队官兵实际的药品订购目录。
“感谢旅党委的好举措,让我没了后顾之忧!”战士小董说,过去自己参加大项演训任务前,会提前仔细算出任务天数、所需药量,再到体系医院开药,费时又费力。如今,他只需向军医出具诊断证明,便能直接在营卫生所领取药品,便捷又高效。
兵马未动,保障先行。为练兵备战提供坚强的卫勤保障,不仅要有综合素质过硬的军医队伍、适应战场环境和官兵身体需要的药品储备,还要有随时能走、随时能用的成体系、便携式、模块化医疗设备。
“目标即将出现……”高原上,陆军某团正执行训练任务。接到命令后,佩戴某新型单兵便携式呼吸机的狙击手张亨隐蔽前出,屏气凝神,透过瞄准镜仔细观察。随着一声枪响,目标被成功命中。
该团领导告诉记者,在高原高寒等极端恶劣条件下,官兵对医疗设备的需求较为突出。为此,上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连队配发了微压氧舱、超短波理疗仪、氧气漂流瓶等便携式设备,还在连队点位设立前沿卫生所,配备超声诊断仪、数字成像机、心电图机等设备,持续为官兵练兵备战提供有力支撑。
“肺动脉收缩压异常,有肺动脉高压的风险……”训练场上,上等兵小靳出现乏力、胸痛、胸闷等现象后,军医海洋立即使用便携式血氧仪分析数据,确定其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战友们迅速将小靳运抵前沿卫生所。小靳持续吸氧好转后,转入微压氧舱配合药物进行治疗,最终转危为安。
将卫勤力量嵌入作战链条,有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能。记者发现,随着一批便携性好、操作简便的医疗设备陆续配发,基层部队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锐视点
争做官兵信赖的“健康守望者”
■钱晓虎
在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保障。当前,部队转型的脚步日益加快,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平战一体的新型卫勤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官兵信赖的“健康守望者”。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单位对医疗卫生岗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很容易让基层卫勤力量陷入日常事务繁多、医疗设备老旧、本领提升缓慢等困境。
各级要聚焦向战为战总体思路,想方设法提升基层卫勤力量专业训练时长,减少他们本职工作以外的非必要干扰。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送学代培机会,创新体系医院与部队联合培养、“院校+”等卫勤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基层卫勤人才有更多成长成才机会,持续为构建基层卫勤保障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各级还要注重发挥现有编制体制的独特优势,结合官兵身心需求,对标医院门诊综合治疗能力,动态更新、申领、采购新式医疗设备,增设便携式医疗设施设备,完善配套治疗手段,为官兵提供更好的就医条件。
没有强大的保障力,就没有强大的战斗力。随着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各级要始终坚持随时响应、全程能保、精准高效的基层卫勤建设思路,用过硬的军医队伍、丰富的医疗资源,随时能走、随时能用的体系化医疗设备,构设覆盖基层部队的卫勤保障网格,实现“官兵战斗到哪里、卫勤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打造符合战场定位、契合部队实际、深受官兵欢迎的基层卫勤保障体系。
延伸阅读
营区有了口腔诊室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通讯员 付善柱
“想不到,不出营区也能享受这么专业的口腔治疗服务!”近日,陆军某旅二级上士刘旭和战友们分享了自己在营区诊疗中心的一段就诊经历。
前段时间,刘旭智齿发炎,疼痛难忍。听说营区诊疗中心口腔诊室可以提供拔牙、补牙等口腔治疗服务,他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往就诊。经过系统检查,军医表示需要拔除智齿。征得本人同意后,口腔技师魏训山熟练地为刘旭注射麻药。
躺在口腔治疗椅上,刘旭望着头顶的无影灯,心里有些忐忑。短短15分钟的治疗时间,他却觉得格外漫长。
“麻药劲儿过了后,会有一段时间疼痛,前两天只能吃流食……”听到魏训山的叮嘱后,刘旭紧紧咬住医用棉球,用手势对他表示感谢。
随后几天,刘旭谨遵医嘱,困扰他许久的牙痛烦恼终于彻底解决。从那以后,他常向战友们提起营区诊疗中心口腔诊室的技师医术精湛。
刘旭的亲身经历无意间帮口腔诊室圈了粉,官兵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谈及口腔诊室的建立,该旅领导坦言,前期他们蹲点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官兵口腔护理不到位,常有牙痛症状,但部队距离体系医院较远,且预约治疗周期较长,常常一拖再拖,导致官兵牙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牙痛引起的并发症存在很大风险。”该旅卫生科科长告诉记者,为解决困扰官兵的这个难题,他们不等不靠,一方面积极协调体系医院口腔科来队巡诊;另一方面,他们遴选军医、卫生员,到体系医院参加对口培训,学习临床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考取相应资质。在此期间,他们采取自主购置的方式,在各营区诊疗中心搭建起专业化口腔诊室。
走进该旅某营区口腔诊室,军医闫永起向记者介绍,现如今,他们已具备洗牙、拔牙、补牙等相应处置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基层一线官兵对口腔护理的需求。为摸清患者症状特点,他们还为每名就诊官兵设立专属“口腔护理档案”,及时提醒战友们前来复诊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截至目前,该旅各营区诊疗中心口腔诊室已拥有专业口腔治疗队伍,为多名官兵治愈口腔疾病。官兵为党委机关的暖心举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