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见闻录:加奥,战场的“热度”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杨祖荣 李镇东 朱永胜责任编辑:吕欣彤2015-05-24 02:03
加奥,战场的“热度”
■本报记者 杨祖荣 通讯员 李镇东
 
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抵达营区,受到上一批战友的迎接。 朱永胜 摄

本报马里加奥5月23日电 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抵达加奥任务区,接替在此执行任务已达8个月的第二批维和官兵。本报记者跟随轮换指导组,全程采访此次轮换过程。从即日起,我们推出《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见闻录》专栏,反映中国维和官兵为守望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讲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感人故事,敬请读者垂注。——编 者 

历经三次转机、25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抵达马里东部加奥地区。

加奥算是历史悠久了,建市最早可追溯到七世纪,十五世纪时曾为加奥王国首邑。此前在马里首都巴马科机场转机时,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勉励维和官兵:“加奥一面靠撒哈拉大沙漠,一面临尼日尔河,听上去浪漫,但现实却是血与火的考验,你们任重道远。”

此言不虚。走下飞机舷梯,踏上加奥红土地那一刻,记者便感受到了空气中沸腾的“热度”:不仅因为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气温——热浪似乎穿透了身体,真正置身火炉般的感觉,还因为这里是武装冲突的热点地区,安全局势在持续升温、恶化。

步出航站楼,记者注意到墙体上有累累弹痕,这是激烈战斗留下的印迹。自2012年突发军事政变以来,马里局势始终动荡不安,境内有十余支不同派别的武装力量。作为加奥地区唯一的航空枢纽,这个机场是各派武装争夺的重要目标。

为确保第三批维和官兵从机场顺利抵达营区,第二批的战友们出动两辆轮式步战车,一前一后拱卫车队安全。第二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队长车长生告诉记者,自201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马里以来,已有近5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牺牲,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每次出行都要按照实战要求做好防卫,一点都不能马虎,否则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机场到中国营路途不远,只有7公里多,但一路上政府军设的哨卡和检查站达7个之多。荷枪实弹的政府军士兵随处可见,足见当地局势之紧张。途中,一列同样由战车开道的荷兰维和车队与我们擦肩而过,卷起漫天黄沙。此情此景,战场的感觉格外真实。

与紧张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人略显悠闲的生活节奏。透过防弹玻璃车窗,记者看到公路两旁,散落着一座座低矮的房屋。因为加奥当地几乎没有工业,也缺乏基本的建筑材料,百姓都蜗居在简陋的土坯房和茅草屋里。临近傍晚,居民们有的聚在房前闲聊,有的四处晃荡,他们对战争、对枪炮声似乎已习以为常。毕竟,天塌不下来,生活还是要继续。

在一个拐弯处,十几个孩子站在路边冲车队招手,嘴里在嚷嚷着什么。他们穿着不合体的破旧衣服,看上去像是拾捡而来,还有两个小不点干脆光着身子。“他们是在讨要食物。对这些经常食不果腹的孩子们来说,联合国维和人员是一个不错的乞讨对象。但东西不能随便给,有时几块饼干就有可能在孩子们中间引发一场争斗。”司机王锐提醒道。

路上,还不时能看见毛驴拉着的板车,在慢悠悠地前进。王锐说,毛驴和摩托车,是当地人出行的主要工具,其中摩托车很多还是中国制造。

中国营快到了。隔老远,就能看到营区里几颗绿意盎然的大树。这在周围几乎一片黄的沙土环境中,是那样的养眼,那样的沁人心脾。中国蓝盔,不正是绿色和平的象征吗!

(《解放军报》2015年5月24日 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