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归来:他们用生命竖起和平丰碑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吕德胜责任编辑:杨红
2016-07-19 19:29

英勇维和战士用生命竖起和平丰碑

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遇袭牺牲的李磊、杨树朋两位烈士的遗体,乘祖国派出的军机即将回到国内。

送走在马里牺牲的维和战士申亮亮只有一个多月,我们再次迎接英雄回国,也再次经历失去战友的痛苦。自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已有十多名官兵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维和一线。

“壮士化云鹤,长缨安海澜。”中国维和军人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为书写大国担当添上了悲壮而又浓重的一笔。他们的身体倒下了,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珍贵的和平之花;他们的生命终止了,但他们在世界的舞台上竖起了和平的丰碑。

牺牲在战位,军人用鲜血书写忠诚,用生命完成使命。

馈之以国礼,国人用真心传递深情,用行动致敬英雄。

我们知道,再高的荣誉、再多的抚恤,也减轻不了烈士家人的悲伤;军地再多的慰问、战友再多的探望,也替代不了亲人的模样。然而,这并不妨碍国人将荣誉与敬意献给自己的英雄。登门慰问、电视直播、网络热评……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正能量,更是对英雄的敬重,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

和平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也是军人存在的最大价值。然而,军情难料,牺牲难免。战地前沿,救灾一线,海岛高原,万里边关,都可能潜伏着危险。

解放军报原社长孙晓青在追记采访途中牺牲的军事记者郭天一的文章中,曾描述自己在处理善后的那几天对自己新闻观产生的怀疑:多年来,我一直奉为圭臬的亲历式报道,我一直强调的编辑记者应该深入边远艰苦地区部队的主张,究竟对不对?究竟值不值?究竟能不能、敢不敢承载它可能引发的惨痛代价?

维和战士牺牲后,也有人提出了类似的疑问:为什么要维和?非洲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军人牺牲在国外值不值得?

是啊,多少人向往的无非是岁月静好小确幸。但作为军人,很多时候我们注定不可能现世安稳度平生。因为,我们肩上扛的是使命,持枪守的是和平。不只是国家的和平,还有世界的和平。

孙社长的问题,在他护送郭天一骨灰回到北京进报社大门时找到了答案:夜空下,寒风中,军报同仁列队肃立,人人手持一支燃烧的蜡烛,像一条光斑点点的长龙。摇曳的烛光,照亮了逝者回家的路,也照亮了社长的心。在路上总会有代价,是军人岂能怕牺牲。

对于外界的质疑,有位参加过维和的军人作出了这样响亮的回答: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和我的战友们就应该是那颗呼啸而出的子弹,指哪儿打哪儿。

随着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不断加速,中国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支持联合国及其维和行动,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昭示。

在五星红旗的映照下,我军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道路。在派兵地域上,由最初的1个任务区拓展到最多时同时在11个任务区;在派兵类型上,由仅派出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拓展为派出工兵、运输、医疗、警卫、步兵等多种类型的分队;在派兵规模上,由最初的5名军事观察员拓展到如今的2800多名军事维和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

中国维和军人创造的,是“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中国质量”;中国维和军人受到的,是联合国、驻在国政府和民众以及维和友军的高度赞誉;中国维和军人留下的,是友谊的桥梁,是和平的希望。

然而,为了这和平的希望,为了崇高的和平事业,中国军人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而鲜血的映照,不仅使得他们头上的蓝盔更显崇高,也使得臂章上的五星红旗更加耀眼。

“待到人间处处红,泪飞含笑同凉热。”这是维和英雄申亮亮牺牲之后,一位文人献上的诗句。曾记得,一名中国维和战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和平早日来临,让蓝盔部队成为历史的记忆。

这是中国人对天下大同的期盼,这是中国军人对世界和平的祝福。

然而,在那一天来到之前,我们还会有牺牲,还会承受悲痛,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我们头顶使命而出动,为了和平而出征。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将有越来越多的官兵戴上蓝盔,履行神圣的和平使命,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付出更多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