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昌仪:14年9次赴维和任务区拍摄维和行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马天宇责任编辑:陈婕
2017-02-19 02:02

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编导室导演尚昌仪自2003年以来,先后9次赴利比里亚、黎巴嫩、刚果(金)、南苏丹、苏丹达尔富尔、西撒哈拉等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拍摄了8部中国维和部队纪录片,还创作了两本长篇纪实文学,为中国维和部队记录下了光辉的一笔。请看今天的《解放军报》对他的报道。 


尚昌仪(右)在维和行动拍摄现场。

在中国维和部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哪里有情况,哪里就有他奋不顾身的身影,他也穿着军装,不过没拿枪,肩上扛的不是火箭筒,而是摄像机。他就是一心拍摄中国维和行动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编导室导演尚昌仪。维和官兵都亲切地称他“尚导”。 

2003年以来,尚昌仪导演先后9次赴利比里亚、黎巴嫩、刚果(金)、南苏丹、苏丹达尔富尔、西撒哈拉等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历时14年,坚持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主题,创作了8部中国维和部队纪录片和两本长篇纪实文学,为中国维和部队记录下了光辉的一笔。 

2003年4月,我军派出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为全面展现我军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进程和成就,展现中国军人为了世界和平与安全所做出的真诚努力和牺牲奉献,八一电影制片厂选派由尚昌仪导演及3名摄像师组成摄制组,临危受命,随队前往非洲利比里亚进行拍摄。 

4月的利比里亚,高温多雨,战后局势动荡不安。中国维和工兵迅速到第四战区,快速完成作战部署,担负起里弗塞斯方向32公里的道路和9处受损桥梁的抢修任务。 

那天清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尚昌仪导演像往常一样,五点多借着手电的灯光摸黑起床收拾行装。前一夜,他与部队领导交流了今天的任务,得知今天的第一个硬仗是快速抢修32公里道路和9座桥梁。他一整晚没合眼,而是在精细的小本子上记下他所思考的拍摄内容,心里暗暗念到:“首战出行,必须旗开得胜。” 

弗塞斯桥下河水污浊并伴随着恶臭的气味。尚昌仪说:“我需要到河中摸清情况,好寻找合适的机位进行拍摄。”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和部队官兵一起下到水中,进行勘察选景。 

黎明晨曦,享誉非洲的胡椒鸟还没晨唱,尚昌仪导演即随官兵们走向工地。在太阳直射下,尚导的皮肤被赤道阳光层层剥落,又涂上一层浓浓的褐色。最终,一座崭新的钢桥架设成功。而这一刻刻精彩的瞬间都记录在了尚导一帧帧的画面里。 

回国后,尚导创作出了《为了和平》《在UN的旗帜下》。《为了和平》是中国首部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内容的电影纪录片。《在UN的旗帜下》获第十六届意大利国际军事电影节一等奖。

2010年2月,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大队的给水分队遵照命令,执行为驻守那里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当地民众打井的任务。此时正值旱季,如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尚导及其摄制组每天要在地表高达5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作业。周围时常传来枪炮的响声,尚导从不穿防弹衣。他说:“我这个岁数不穿防弹衣还可以勉强工作,穿上这玩意估计就只能喘口气了。”  

3月的一天,尚导及摄制组登上一趟给维和部队运送给养物资的车队。通过尚导的镜头,看见一路上骑着骆驼、手持机枪的武装分子。行车途中,对讲机传来声音:“我是三号车,陷入河滩请指示。”尚导听到实施救援的指示,立即唤摄影师一同跳下车辆前去拍摄。面对周围武装分子的怒视汹汹,他全然没有放在心里。他常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尚导的勇敢不光感染着摄制组成员,还深深影响了维和的官兵。只有具备这样的无畏精神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尚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中国维和部队不停止,我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维和官兵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如今,他已年过半百,始终以一名维和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畏艰苦、不惧危险,奋战在维和一线、拍摄现场,尚昌仪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的使命意识和中国军队影视工作者的血性担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