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这三封维和战士的家书,让我不再迷茫……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先锋 刘明利 张昌立 马嘉隆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3-02 17:42

一名维和军人写给老父亲的信

中国第八批驻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分队

张昌立

张昌立为难民骨折儿童拍片子。

爸:

很多年没给您写信了,提笔一时竟不知从何开始。依稀记得上次给您写信还是在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时候。那时您尚未退休,由于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学校合并,您被分派到了离家较远的另一所小学任教,每天抄近路往返几十公里,晴天路上没有稀泥,还可以用上那辆伴随您十多年的旧自行车;下雨天,您只能更早起,推上自行车,披着塑料布,您骑它一段,它骑您一段,相依相惜,捱到学校。

您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三十多年,从来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您一视同仁,相对来说,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您经常给与说教,有时还要家访,所花的时间及精力更多一些。由于工作时间长,周围几个村,许多家里几代人都曾是您的学生。小时候,跟随您出门,时不时遇见大人和孩子热情的与您打招呼,亲切叫您“张老师”,心里感到骄傲与自豪。可是后来我长大了,高考填自愿时,面对师范类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我没心动,选填了其他专业,因为看惯了您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常年艰辛,目睹了您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呕心沥血却遭埋怨的委屈。

您的编制是在临近退休才被组织批准由“民办”转“公办”的,虽然几十年的成绩斐然,工作上一直满腔热忱,同事及学生家长也都很敬重您,但我知道您心底是有些怨气的,上升机会面前,您多年的“实绩”败给了别人的“情商”,可是您依然不选择阿谀逢迎、摇尾乞怜,您的这种“傲骨、倔强、死板”性格也遗传给了我,而且是根深蒂固。

乡村民办教师的收入微薄,家里经济拮据,把我们姐弟妹三人抚养长大已经很不容易,您与妈妈还意志坚定的要供我们仨念书,家中境况更是雪上加霜。您常对我们说:“只要你们好好读书,我与你妈妈即使滚钉板,也要把你们供出来”。希望我们能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跃出龙门的心是多么真诚与执着啊。随着我们仨相继进入中学,都是住校,学费及生活费陡增,家里经济压力更大,加上您还想攒钱盖房,以备我考不上大学落根于农村,您与妈妈节约到了极致。连续几个冬天,您穿两双厚补丁袜,汲着那双缝补多次的凉拖去学校给学生上课,而妈妈到地里干农活,穿着的是亲戚从废品收购站捡回来的两只只剩前半截、样式不一、拼凑起来的凉拖鞋;家里用的锅铲,多年没有更换,只剩下后三分之一,还在苦苦支撑。我们仨每星期要回家带米交给学校,家里经常因此粒米不剩,没了下顿,只得四处借粮度日,您们因此没少遭人白眼,但是您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由于常年在学校吃自带的咸菜,缺维生素B,我患上了严重的“脚气病”,双腿双脚肿得穿不上鞋、失去了知觉,几近瘫痪。那几年,营养不良加上学校卫生状况差,我还反复患上红眼病、疥疮等传染病。这些现在孩子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的苦难经历真的是说不尽也道不完,它们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感受到了您们的平凡与伟大,使我感受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您们高瞻远虑、对长晚辈无私的大爱、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您们正直善良、诚恳待人的做人品性……都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

劳动中的张昌立。

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姐出来上大学的第三年,我也顺利的考上大学。高考分数出来的前一天,看得出您比我还紧张。去学校看分数我有些犹豫,害怕让您们失望。临行前,您说您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的高考分数,还说万一落榜,咱明年再来等等鼓励我的话。到了学校,老远有同学跑过来向我道喜,此刻,我一回首,猛然发现您已是百感交集、眼含泪水。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含辛茹苦与企盼,终于化作了春天的希望,自此我也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村走出的少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平时咱们父子俩很少谈心,您也极少夸奖我们,中学开始便与您们聚少离多,但我们有共同的努力方向,那一幕,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也是继奶奶那年离世之后,第二次见您流下的眼泪。

后来姐姐毕业、妹妹上大学、我接着毕业,家里状况逐渐好转。现如今,您与妈妈年岁越来越大,积劳成疾,两人都落下多种顽疾。苦尽甘来,您一定要好好注意身体,前几次住院,您一次次幸运的度过了危险,医生也反复向您交代过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希望您能牢记。我没在家里的日子,不能陪您去医院,希望您还是继续每天按时服药、定期去医院复诊检查。希望您多多保重,等着我回来。

您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就如这次出国维和,您虽然有些顾虑与不舍,但您最终还是顾全大局、从大家与小家所属轻重出发,鼓励我尽好自己的职责,不要给单位拖后腿。每次给您打电话,您都是叫我在外注意安全,不要担心家里。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今年春节不能回来与您们团聚了,姐姐和妹妹她们会赶赴回来陪您的。我现在在这边一切都很好,请勿挂念。

就此搁笔了。向您和妈妈拜个早年,祝您俩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此致

  敬礼

您的立儿

二〇一八年二月十一日二十一时十五分

书于南苏丹瓦乌

后记

从遥远的非洲传回的家书,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别离羁旅之文,读过无数,凄丽者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婉者如“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大体无出“风花雪月”。当然,自古及今,不是没有过格局更为宏大的诗篇,可是,未经山河破碎之殇,如何能懂身世浮萍之痛;犹处雕栏玉砌之间,怎会去想小楼东风之恨。

我们这一代,生来便安享和平,甚至很多人连家中无米下锅的窘境都未曾经历过,让我们凭空去生发一种迫不及待的忧患意识,似乎并不科学。可是,当今世界真的并非彻底和平,维和战士们在家书中,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残酷、却真实存在的世界。正如张先锋在家书中写下,“茫茫非洲红土地,多少豪情记忆,多少壮怀激烈,让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官兵在这里冷静的观察灾难,思索战争,在异国他乡的红土地上,用中国军人的高度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渴望和平的南苏丹人民。”

他们的思索,凝结在寄给家人的信中,无外乎“珍惜和平”四字。和平,这是身处非洲战乱中的孩子心里最美的梦,也是无数先辈舍生忘死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虽然,这曾重若千钧的两个字,如今已是习以为常,但是,我们还有更美好的生活可以去追求、去奋斗,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女。正如张昌立的父母,含辛茹苦的将张昌立姐弟妹三人供上大学,而张昌立和他的战友们,则在遥远的非洲为了当地小朋友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曾经,我也有过疑惑,为了去给非洲的孩子提供医疗保障,甚至“只是”在任务空闲的时候,尽可能的给当地的孩子们多带点吃的,却要冒着生命的危险,离开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一整年。维和战士们的牺牲,真的能对“世界和平”这个宏大的梦想起到什么立竿见影的影响吗?时至今日,我虽然依旧未必能领悟透彻,不过,在战士们的家书中,我恍然发觉,事情或许没我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他们自己对自己的事业坚信不疑,这就足够了。在亲身领略战争的残酷后,他们在努力的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用中国军人熟悉的方式,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孩子永远远离战火。

维和战士们的内心充满力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是有意义的,他们的儿女,终有一天会以他们为荣。所以,他们写下了这三封犹如一杯香茗的家书,在淡淡的思念之苦外,回味的,是幸福的甜、骄傲的甜、奋斗的甜。当对自己的事业无比坚定时,一切的苦,都只余回甘。

或许,我知道我为何迷茫了。诚然,我离家不过千里,工作环境更是与非洲的战士们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比我更有理由去诉苦。不过,未能发觉到工作意义的我,心中自然只是羁旅之苦。而在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而拼搏的战士,感受的尽是奋斗的甜,遥远的距离,艰难的环境,反而微不足道了。所幸,他们的故事点醒了我,未必要把每一件事的意义都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一如昌立的老父亲三十多年来坚持平等、无私的对待自己的每个学生,一如先锋每次出车都尽可能的多给非洲饱受饥饿的孩子带点吃的,一如我把维和战士们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或许,现在抑或是遥远的未来,这些“小事”都未必能真的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不过,只要坚持、坚定,终究会有未必曾预想到的变化,如乡亲们对昌立父亲的尊重,如非洲孩子们追着车发自肺腑的说一句“China.good”,等等……用心做好的每一件“小事”,总会在无意间成为新时代宏伟蓝图的一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再次提笔,致父母:

一切安好,勿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