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唐任伍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0-11-17 19:16:3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但擘画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而且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规划《建议》中辟专章用七条的篇幅,专门论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对“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的民生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作出了具体细致周密的安排。同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中突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生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成为未来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

民生建设成就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民生是治国之本、执政之基。关注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经历了民生救国、民生建国、民生立国、民生强国等不同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生建设,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不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抓住民生建设这个纲,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生基础更加坚实。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减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实现后,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全国义务教育办学条件99.8%达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清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新型城镇化取得巨大进步。一亿多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常态化,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民生福祉提升面临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尽管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机遇发生了新的变化,民生福祉提升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即“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对“十四五”时期乃至远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民生福祉提升带来新的挑战。

其次,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甚嚣尘上,“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民生建设在波涛汹涌的国际环境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新变化。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2020年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尽管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全球却持续蔓延,并且并无止息之势,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增多,同样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且这种冲击决不只是短期、表面的,而是中长期、结构性、深层次的,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就业、收入、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民生事项,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蹄疾步稳

规划《建议》在充分分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十四五”期间人们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福祉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强调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蹄疾步稳地实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

一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规划《建议》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第一条,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合法权益,为全国人民筑起一道民生保障网,使人民没有后顾之忧。

五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是民生建设优先发展的任务。坚持预防为主,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

六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国家的民生建设。国家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同时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将民生建设摆在重要的地位,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的民生筑基架梁立台,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的民生福祉水平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