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赓续革命先辈的铁血荣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丁 辉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6-08 08:17:52

我的家乡辽宁开原是一个军事要地,流传着许多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近代以来,又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安业民的共产党员,他的事迹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业民19岁加入海军,在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战斗中,一枚炮弹在他的炮位上方爆炸,燃起烈焰,危及堆放在一旁的数百枚弹头。危急时刻,他不顾大火烧身,奋力将火炮向隐蔽壕转动,全身被大面积烧伤,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1岁。

“让党考验我,不管暴风雨多大,也吹不坏、浸不倒共产主义战士的信心……”这是安业民的日记内容,他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这一誓言。我不禁想:差不多的年纪,为什么安业民能有如此大无畏的表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不惧流血牺牲?尽管当时心中的答案并不明晰,但共产党员英勇的形象从此根植在我心里,成为激励我前进的一种动力。

18岁那年,我参军来到部队。那时我很瘦弱,家人担心我不能适应部队生活。好在新兵班长一直关心我、鼓励我,他用自己的津贴给我买奶粉补营养,一买就是一年半;我看专业书费力,他就一句句耐心解释,结合装备给我逐条讲解。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战友间如亲人般的温暖。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就融入了部队大家庭。当我得知他也是一名党员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在我当兵的这些年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很快,我一直告诫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做到装备更新一次,个人能力就跟进提升一步。有一年冬天,我国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列装我所在的部队。和旧装备相比,新坦克里里外外都变了样,几乎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认识。新装备面前,我这个老坦克兵也成了“门外汉”,信息终端不会操作、火控系统不会使用、通信联络不会组网……困难挑战让我苦闷时,我就去连队荣誉室,从那些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找寻力量。连队历史上有一名“钢铁战士”叫韩树林,每次我都会在他的画像前站立很久。抗美援朝战争时,韩树林在战斗中被炮弹炸断右臂,他毅然剪断了仅连着一根筋的残臂,继续战斗……和韩树林这样的革命先辈相比,我遇到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思想上的动力转化为行动中的努力,我勤学苦钻,渐渐成为操作新装备的行家里手。有的战友把我当成学习的榜样,我总是告诉他们,要向革命战争年代的共产党员学习,要向为国家和军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学习,不要畏惧困难,要努力去克服它。

从1999年到现在,我参加过5次大阅兵,其中4次都是驾驶坦克方队的首车。作为首车驾驶员,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出现任何微小偏移,对坦克方队、甚至对后续的装备方队都会产生影响。为达到阅兵要求,我每次都是从最基本的发动起步练起,给自己列出硬指标,每天至少加训1小时。前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我再次驾驶装备方队“第一车”光荣接受检阅,112.6米受阅长径,方向分毫不偏、时间分秒不差。

女儿问我:爸爸,从天安门前驶过是不是特别自豪?我说,那当然了,每当驾驶坦克经过天安门,身前是开阔笔直的长安街,身后是威风凛凛的钢铁洪流,心中充满万丈豪情!但是,除了自豪,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使命。天安门前笔直的大道,就好像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大路,如果不是当年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我们就不会有如今的发展机遇和幸福生活。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让我们的军队更强大,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想,这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追求,也是安业民、韩树林等革命先辈在战场上能够英勇无畏的精神动力。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唯有只争朝夕、建功军营,才能不负革命先辈的铁血荣光,不负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作者现为中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一级军士长。被评为陆军第三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四会”教练员、陆军优秀士官标兵。文字协助整理:徐笑千、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