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丝路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钱均鹏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12-13 07:00:56

丝路之光辉映共赢之路

■钱均鹏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

中国陕西西安,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那里:驮着丝绸的骆驼,高鼻深目的西域商人,从东方大都市满载货物,准备启程返回故乡……石雕古朴生动,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今天,中欧班列飞驰过广阔的草原,桥梁架在河川和沟壑上,公路沿着古丝绸之路商队留下的车辙延伸……“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海陆共进,贯通东西,奏响实现梦想的时代交响。在这里,古代和现代穿越穿梭,东西方文明交汇交融,一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重大倡议,架起时代桥梁

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永远记住了2013年9月7日。那一天的一场重要演讲,让这个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之地。

2013年金秋九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主席鉴往知来,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真诚邀约:“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从陕西西安出发,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旅大道上穿梭,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传到西方;将养蚕、缫丝、造纸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胡椒、亚麻、香料等带到中国;那里的天文、历法等也随之传到中国。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2013年10月,在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访过的印尼群岛,习主席向世界勾勒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凿空”之旅。

互利共赢,彰显大国担当

22岁的老挝姑娘希达·平蓬莎万,出生在老挝北部小城孟赛。虽然孟赛到中国的磨憨口岸只有约100公里,但重重大山却阻隔了当地与中国交往的通道。一直有个火车司机梦的希达,想开着火车去看看山那边的样子。

2021年12月3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迎来通车,将万象到中老边境的旅行时间从2天缩短到3小时。项目为老挝当地创造了11万多个就业机会,并帮助沿途的村民修建了近2000公里的公路和运河。

这条“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铁路,也让一直跟着中国老师学习开火车技术的希达,离火车司机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一带一路”化天堑为通途,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开拓出一条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2014年6月的北京,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习主席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概括了丝绸之路精神。他说:“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作出的回答;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把握时代潮流,以实际行动推动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勇于担当。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16年11月17日,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

8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中国同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主要国际组织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共识。“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一带一路”上,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共商共建共享”,打造优质民生工程,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互利互赢。

“总算‘搭上船’了!”

“90后”的哈比来自巴基斯坦,他很高兴自己终于拿到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入场券”。他带来的100个巴基斯坦特色产品盐灯,一上午就一订而空。他说:“卖得太好,根本来不及补货。”

尽管疫情仍在蔓延,但阻挡不住参展商如期赴约的脚步。第四届进博会6天时间,云集127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家参展商,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

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共赴心灵之约。“一带一路”不是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是精彩的现实。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它是和平之路和合作之桥;它是共赢的格局;它是人民不断改善生活的期盼;它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的积极倡议;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薪火相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用这样22个字描述“一带一路”——“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和平合作,开创美好未来

2020年2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开设针灸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南非姑娘安迪·卡尔是一名大三学生,她成功地用针灸帮父亲摆脱了背痛,她说:“我想开一家自己的诊所,用中医知识和针灸为人们解除病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老而又年轻的丝绸之路,见证着交通往来和商贸兴盛,也见证着多姿多彩文明的互学互鉴。人类文明因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倡导践行“一带一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架起一座座和平合作之桥,打开一扇扇文化交流之窗。

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跨越山海的“一带一路”,不仅致力于经济合作,还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新冠疫苗。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面对疫情挑战,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联通贸易,为经济复苏注入活力。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被誉为“钢铁驼队”。截至2021年10月底,已铺画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5个城市,累计开行超4.6万列。

“太厉害了,没想到卖货的速度会这么快!”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试了一把网络直播带货,没想到数千斤咖啡豆很快就卖光了。现在,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新的机遇和合作增长点。

江苏连云港码头,一尊铁轨和船锚相融的雕塑巍巍矗立,寓意新亚欧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衔接。

岁月更替,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线路几经变换,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一带一路”是古丝绸之路的时代创新,它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于时代大潮;它源自中国,属于世界;它背负着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作为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丝路精神是横跨中西的合作文化,是中华民族心怀天下的包容文化,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搭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向世界。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闪耀时代光芒,照亮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拥抱梦想与时偕行

■焦 锐

近来,有一种被誉为“幸福草”“中国草”的“菌草”火爆全网,这是为何?源于今年11月习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讲到农技专家林占熺推广菌草的故事—“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它所承载闪耀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之光,照亮了人类的共赢之路。

承大势,行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行大道,走得稳。马达加斯加首都西北,有几片鸡蛋产区,80%的居民为全国提供了40%的蛋产品。由于道路崎岖颠簸,运输时常常鸡飞蛋打。自从我国援助修建的“鸡蛋路”通车后,就再无“坏蛋”之虞了。行大道,路路兴。中欧班列已实现月行千列,年行万列,铺画的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5个城市,催生一派生机盎然的繁忙兴旺景象。行大道,好运来。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菌草不仅可以养菇致富、治理风沙、饲养牛羊,还可用来发电造纸,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菌草之父”。

梦相近,心相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就是人类共同的梦想,需要“民心相通”来达成。丝路的前方,是70多亿地球人民的梦想;丝路的远方,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我国现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是“民心相通”的有力见证。“心联通”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激活世界人民的圆梦动力,贵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中结成命运共同体。

促共建,谋共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抽宝剑”裁昆仑,追求的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各民族共冷共热、平等进入“大同世界”。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擘画的同样是整个人类“美美与共、命运与共”的光明未来。有个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小伙子,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餐馆开到了义乌,在义乌收获了事业成功,促进了中阿文化交流。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穆罕奈德、林占熺那样,把“共赢”的“幸福草”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它遍地开花。

青春守望 幸福飞驰

■黄 超 汪泽仁

汽笛长鸣,中欧班列飞驰而过。晚霞映红了可克达拉的天空,铁道旁,正在岗楼执勤的武警兵团总队某中队上等兵崔国强眼神明亮,目送中欧班列呼啸而过。

崔国强来自东海之滨,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来到祖国的边疆。边疆艰苦,初来时他有些不适应。夜深人静时,小崔站在岗楼上,数着往来飞驰的列车,思念着远方的家人。

“咱们中队营区北侧就是中欧班列必经的精伊霍铁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次夜间查勤,排长李阳给小崔讲述了中队官兵守护中欧班列的故事—

那一年,一段铁道的防护栏损坏待修。为了防止驻地群众养的牛羊冲上铁轨,中队特地增设了一班巡逻哨,把企图靠近的牲畜赶得远离铁道,保证了中欧班列的安全。

在一次反恐对抗演练中,“暴恐分子”翻越铁道围栏,藏进北侧沟渠,让前来抓捕的官兵扑了空。

“这是中欧班列的必经之路,守护好铁路的安全,就是我们的职责。”战后复盘,中队长付贵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戒备,练强本领,用实际行动保卫中欧班列安全顺畅。”

此后,中队将铁道两侧地域纳入重点任务区域,建立完善了“防渗透、防破坏”预案,定期组织方案演练,不断提高官兵应急处突能力。他们还主动担负营区北侧铁道的巡逻任务,一旦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向铁路警方报备,并协同各方开展好处置行动。

“一带一路”是一条幸福之路、发展之路、开放之路。近年来,中队官兵积极弘扬“丝路精神”,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捧着一颗真心帮助驻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延续与维吾尔族群众卡德尔一家35年的深厚情谊,在当地传为佳话。2018年,在官兵的帮助下,卡德尔所在的墩巴扎村全部脱贫,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以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青春守望,幸福飞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大批优惠政策和先进技术不断改善着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铁路运输也在提速,战士们的回家之路变得更加便捷,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这些年,中队圆满完成执勤处突、抢险救援等多项重大任务,5次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今年6月,中队被武警部队评为“参与脱贫攻坚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