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加速维修保障训练转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姜相争 郭 彬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4-09-05 07:53:50

加速维修保障训练转型

■姜相争 郭 彬

现代战争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作用下,智能已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维修保障训练应紧贴现代战争需求,聚焦实战实训、科技强训,采取以实为基、以虚代实、虚实结合的方式,加大智能化技术应用比重,加速训练模式由实装、模拟器为主的静态型向智能驱动、平台支撑的动态型转变,依靠智能的倍增效应,提高训练层次和质量,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孵化和生成。

强化训练基础。加大智能化技术与维修保障训练的结合程度,优化训练辅助设施,构设虚拟训练环境,为受训人员提供真实的维修保障体验。一是创建沉浸式战场环境。综合运用信息网络、仿真模拟、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起陆、海、空、天、电、网等全维空间,形象逼真地演绎多维交互、彼此对抗的战场动态,使受训人员能够看到、听到、摸到“真实”的武器装备状态,实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基于现实、超越现实”的仿真训练。二是模拟装备复杂的毁伤效果。根据不同的作战样式和打击方式,区分“人在环上”“人在环中”“人在环外”等多种人机结合状态,设置多域空间、多重任务、多元力量和多种行动样式,模拟典型装备的不同毁伤场景,使受训人员在动态战场环境中,按照由虚到实的流程,对维修作业的状态感知、故障诊断、维修决策、故障修复等进行反复回合式训练,突破传统的“一步一动”式维修策略,驱动维修保障行动向非线式、动态化方向发展,提升训练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构设综合训练课目。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平台,以及大型训练基地和作战实验室资源复合、手段复合、功能复合的优势,构造出虚拟战争空间,重现维修保障流程,呈现维修保障效果,形成动态高阶的实战化维修保障训练环境,全面支持战略、战役和战术级维修保障课目训练与推演,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提高战训耦合度。

创新训练模式。适应维修保障力量构成的新特点,结合维修保障装备的智能性,创新维修保障训练模式,提升训练的针对性、时效性,加快维修保障能力生成。一是注重智能维修保障平台操作训练。在训练对象上改变传统训练中以人为中心的训练组织理念,着眼智能维修保障平台检测、诊断、修复能力的提升,专门设置适合智能维修保障平台的训练课目、训练环境和训练机制,突出自主强化训练,提高其自主完成维修保障任务的能力。二是突出人机交互训练。针对复杂的战场环境与装备毁伤,设置特定的维修场景,强化受训人员与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将人类擅长的感知、推理、归纳、学习,与机器擅长的搜索、计算、存储、优化,进行优势互补、双向闭环互动,既能加速平台的自主学习进化,又能使其以“陪练”的角色辅助受训人员开展各类维修保障训练。三是注重人机融合训练。通过将智能维修保障平台速度快、精度高的优势与保障人员创造性、主动性的优势深度结合和互补,强化受训人员与智能维修保障平台在故障检测与修复过程中的信息融合、功能匹配、行动协同,增强二者之间的结合度与粘合度,实现“人脑+机脑”的交互协同与高度融合,提升维修保障过程中人机结合能力。

完善训练体系。着眼新域新质保障力生成,突出任务和科技双牵引、双驱动,围绕高新技术的现实水平,充实完善训练内容,加速推进相关要素融入训练体系。一是健全智能化维修保障训练标准体系。遵循智能化条件下维修保障的特点规律,按照“共性能力需求与个性任务需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智能化维修保障训练标准体系建设。突出部队类型、专业、装备等差异,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标准体系,回答和解决好智能化条件下维修保障“训练尺度”问题。二是充实智能化维修保障训练内容体系。适应智能化作战的特点与保障任务需求,构建与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和智能技术发展相协调,与作战条令建设相衔接的训练内容体系。区分人员训练、机器训练、人机融合训练三个维度,加大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比重,突出智能化装备技能训练,增设大数据与维修资源云的运用、维修决策智能生成,及故障智能检测、诊断、修复等训练内容,回答和解决好智能化条件下维修保障“训什么”的问题。三是创新智能化维修保障训练方法体系。智能化技术引领训练方法创新,将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应用到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智能对维修保障训练的主导作用,综合采用仿真式、分布式、自主式等训练方式,突破传统训练模式的枷锁,对维修保障训练要素、系统、平台进行智能融合,助推维修保障能力快速生成与高效增长,回答和解决好智能化条件下维修保障“怎么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