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试论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战争指导: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魏希楠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5-22 07:44:38

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试论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战争指导

■魏希楠

阅读提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抗战的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战争问题,先后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领导人民军队从劣势中寻求优势、从被动中转为主动,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科学认识战争:战争进程的准确预判

研究认识战争,是进行战争的第一步。对战争的判断与预见是在认识战争规律和当前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的合理推断。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强国,必须实行一条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指导方略。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基本特点内在规定了抗日战争战争指导的基本要求。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通电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洛川会议明确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要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十大救国纲领,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持久抗战,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行动方略。

勾画出全国持久抗战发展演变三个阶段的轮廓、进程和总趋势,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这篇纲领性文献中,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预见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并指出战略相持阶段能否成为战争转变的枢纽,决定于全民族努力的程度。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从而迎来最后的胜利。三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抗日战争的前途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主动指导战争:路线方针的正确制定

一切战略的方针与措施都是针对敌人的对抗而制定和部署的。战争计划不单纯是考虑自己怎样做,而且要同时考虑敌人会怎样做,不善于把握敌对双方这两个战争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矛盾关系,战争计划就会失败。

制定符合敌友我情基本特点的军事战略方针。为了贯彻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军队数量少和武器装备落后,作战对象由原来的国民党军变成日军、伪军,而国民党军成为友军的实际情况,逐步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军队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进行山地游击战,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军队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与集中起来打仗,集中兵力开展大兵团作战与分散兵力进行游击战,保存并发展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将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方针表述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根据军事战略方针迅速转变作战形式。抗战初期,人民军队在作战形式上由国内正规战争为主转变成抗日游击战争为主,同时在组织形式上也由集中使用的正规军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到抗战后期,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敌后战场开展局部反攻,人民军队适时实行由抗日游击战争向抗日正规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从而奠定了全面反攻的基础,成为加速日本法西斯灭亡的重要因素。

构建战场格局:敌后战场的战略创新

战场是敌对双方军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集中表现和较量的场所,故对双方指挥艺术的高低、军队质量的优劣、战斗力的强弱,要以胜败的结局为最终评断。但是,战场的作用总是偏向能够主动利用它的一方。在战略战役行动中,准备战场、选择战场、创造战场便成为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弱军对于强军作战,不能不讲求战场这个条件。

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基于对中日双方优劣短长的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创新,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领导人民军队“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迅速实施战略扩张,完成战略布局,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构成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策应的战略格局。广阔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持久抗战中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造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是敌后抗战的基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立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作为敌后抗战的中心任务。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开展了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项社会改革,提高了广大群众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抗日根据地不但成为坚持长期敌后抗战、对日发起战略反攻的坚固支撑,而且成为“新中国的雏形”。

创新作战思想: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战争具有特殊性,没有一场战场是完全相同的,这要求打赢每场战争都需要一套特殊方法。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中极富于创造性和极富于活力的部分。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防御与进攻、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充分体现了战略与战役战术相反相成的特点,即在战略上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则必须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变战略上的劣势为战役战斗的优势;而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必须发挥组织指挥上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计划性。在作战形式上,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不同形式。就全国抗战来说,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是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为主,以运动战和阵地战为辅。

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造。抗日游击战争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这种游击战争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这“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比如,八路军挺进冀鲁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行动,不仅开辟和发展了平原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了比较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源, 而且使平原与山区根据地相互依存、相互策应,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创造了条件。

统合战争力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积极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从鸦片战争开始,几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抗击外敌入侵,但始终不能集全民族之力共同御侮,摆脱不了一盘散沙、屡战屡败的命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民族大义为重、抗战大业为先的胸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不懈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并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

实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与国民党不敢广泛发动群众、信奉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并依赖外援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就是要进行一场人民战争,最大程度地相信、依靠、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充分凝聚和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从而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